信息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学生的视角

来源 :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32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2019年2月)一课题介绍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的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的转变(教育部,2018a)。上述转变的实现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我国各个地区大力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广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他文献
我国教育部已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化,编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其中《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高中阶段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明确规定,即对学生在知识方面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需要能够在情境中对知识进行迁移与应用。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是迁移与运用的前提,单元教学可避免传统课时教学将知识“碎片化”的弊端,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预设学习支持,使学生能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目标,需要改变目前分析化学教学中“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现状,提出“理论知识(Theory)–自主实验(Experiment)–实践应用(Practice)”融合教学模式(简称TEP)。TEP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任务”这条主线将三个教学环节紧密相连,构建一个递进式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中采用“任务和问题驱动式”教学,激起学生学习的
混合式教学视域下的初中化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应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实施凸显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契合,资源视域下的线上教学评价强调特别关注学生和资源的交互的融合。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教学正处于创新性的发展阶段。教师渐渐摒弃了过去不科学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规律,对教学活动加以完善。文章将以高中化学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可做出的改变,并结合具体的课程说明评价方法的应用方式,以期为其他教师研究这一课题提供参考。
近几年,爸爸在育儿中的重要作用被大家关注。如何开启父亲的育儿功能,让家庭系统更平衡,培养孩子健康健全的人格,是家庭教育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2022年,本刊邀请育儿专家王中会教授,分析爸爸不参与育儿的危害,讲解开启父亲育儿功能的实用方法。前段时间热播剧《北辙南辕》,剧中司梦一家是典型的丧偶式育儿。司梦作为全职妈妈几乎担负了子女教育的全部责任:接送孩子,辅导孩子作业等,丈夫杜世钧是一位会计师事
期刊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化学学科为例,在新课程标准中,包括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环节,课堂实践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
期刊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力度持续加大。盾构隧道采用急曲线的方式穿越各种建(构)筑物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急曲线盾构隧道设计,面临众多挑战。其中,曲线拟合就较为困难。采用通用衬砌环时,楔形量取值越大、环宽越小,越有利于小半径曲线段盾构隧道的施工。但是盾构机所产生的沿环面方向的分力也越大。该分力作用将引起管片错台、渗漏等病害。此外,环宽的减小将增大管片环数和环缝接头数量,将增加接缝漏水的概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第104-105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它是谁呢?生:喜羊羊。师:喜羊羊听说咱班的同学上课特别认真,发言大胆,就准备了一些小动物照片,想送给表现好的小组,大家可要好好表现哦!今天森林里正举行运动会,同学们想不想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呀!
期刊
20世纪90年代,新公共管理盛行之际,罗伯特·B·登哈特和珍妮·V·登哈特夫妇二人共同构建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这一理论就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结果与效率导向原则进行了批判,针对其"企业家"精神给予了反驳。本文运用这一前沿理论,结合英国电力市场自由化的实例,对公共利益在政府行为中的表现及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公共利益作为新公共服务的一块基石,有着相当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应被淡化甚至无视,且行政官员在维护公共利
青少年抑郁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抑郁对青少年当前和后期的身心发展、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均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针对青少年抑郁的病因与预防控制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基因、环境、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多角度开展研究。研究主要从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生态环境角度,阐述青少年抑郁的可控性外界环境因素,为有效开展青少年抑郁预防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