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生活叙事的空间存在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74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是教育生活叙事文本的有效存在。原始空间、印象空间和文本空间是文本构思必须经历的三重境界。叙事通过空间能够形成比生活本身更有震撼力的二次体验效果。教育生活叙事的空间存在,是叙事者对于原始事件感知、具象、呈现的过程,既体现了叙事者自身的理解,同时也与读者的接受力相关。地理空间、事件空间、想象空间和精神空间是空间呈现的四个横向维度。精神空间是寄放叙事者和阅读者追求和喜好的地方,是叙事效果追求的彼岸。
其他文献
卢梭从自然教育观出发,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和自己的遭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对劳动教育的见解。他跟十八世纪其他启蒙学者一样,以唯心主义观点看待社会问题,认为思想支配世界,因而认为要改造社会,必须改造个人,所以对教育寄予重大的希望。他希望通过教育,使人们掌握多种劳动技术,能自食其力,成为独立自由的人。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卢梭的劳动教育思想。第一,卢梭对待的劳动的态度。
教育学传统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是教育学传统产生的沃土,教育学自诞生之日起,经历了"经验—描述"教育学、"哲学—思辨"教育学、"科学—实证"教育学、"规范—综合"教育学这四个发展阶段。教育学传统是从教育学这个复合系统中抽象出来的,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产生的,是融历史客观性在内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研究范畴、研究范式、知识体系等的教育学发展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的集合、是被赋予了价值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传统,这些传统既凝聚着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学者对马克思教育学的价值情感和学术探索,也凸显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浸润的文化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唯有将其进行理性的继承和发扬、科学的创新和突破,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强大的生命力,有待于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主要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
《说文》中"教,上所施下所效"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们当代对"教"的字义的理解基础。现在教育界里对"教"字本义的主流解释是拿着棍子逼迫孩子学习。这种解释无论以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还是中国教育传统的视角来看,都存在着不少的疑点。近二十年来对"教"的字形字源字义的研究进展,奠定了对"教"字重新系统考证的基础。
我国的教育学范式研究经过最初译介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到自主应用"范式"研究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再到对我国教育学发展的范式进行本土化研究,在不断摸索中缓慢前进。我国学者主要沿着两条路径来研究教育学范式:一是从认识论或方法论层面来应用"范式",对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方法论进行历史考察和阶段划分。二是从"学科范式"这一视角出发,探寻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学科发展历程。如今教育学范式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
会议
近二十年来对"教"的字形字源字义的研究进展,奠定了对"教"字重新系统考证的基础。从字形演变来看,从甲骨文开始到《说文》,"教"字的右半部分经历了从"父"到"支"的变化,当代解释"教"字的意义为"手持棍棒逼迫孩子学习"并不是本源性的。从教育史视角考察,"教"的内容和制度经历了从"爻"之教到"孝"之教的变化。先秦时期"爻"之教的内容包括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信息交流,而两汉之后的"孝"之教则反映了教育内容
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年会至今已召开十四届,每一届的年会主题不仅是对所属时代社会背景的集中反映,而且是当下教育界的研究热点,还是教育学领域的核心议题。经分析,历届年会主题的内在逻辑变化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重演,也正是我国教育学的演变历程的体现。对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历届年会主题进行梳理,可将年会主题进行逻辑分类的横向研究:教育的外部关系——教育与社会,涉及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
如果认可教育研究方法论是从总体上探讨教育研究对象与方法关系及其适宜性问题的理解,那么对教育研究对象,尤其是对"教育是什么"的理解就成为了决定教育研究方法论独特性的关键,而导致人们对"教育是什么"理解有所分歧的背后,则是学科文化及其相应的学科立场。严谨是所有学术研究的首要立场,具体学科在严谨立场上的表现不同。教育学立场首先是对"人会发展"和"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作用"的信任和追求,其严谨性主要表现在对"
会议
在理解西方教育的概念时,当代的教育学者有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即西方"教育"词源的分析。通过对词源的分析,我们更能理解"教育"的本意,从而更好地解释教育的内涵。然而,目前为止,我们对于西方"教育"词源的解读,仅仅停留在孤立的纸面意思上,并未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导致理解的浅薄甚至望文生义的误读。本文主要尝试探讨西方"教育"词源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基础和哲学背景,试图找出西方"教育"的本来面目。
会议
从教育学人生的整体图式看,教育人生是教育学人生的必定内涵、必要条件和必须体验,教育学人生是教育人生的存在论式的扩展与提升。广义的教育学人生指"所有具有教育学意向的个体(父母、医生、护士、大中小学教师、老人……)生命实践者的人生";狭义教育学人生指"以教育学为专业的个体生命实践者(教育学专业研究者……)的人生"。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生型态,教育学人生与哲学人生、文学人生、社会学人生等人生型态有着质的区别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