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锂处理改善母婴隔离诱导的孤独症样行为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ppers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模拟建立留守儿童动物模型,研究慢性锂处理对后天获得性孤独症样行为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早期干预自闭症提供线索.方法:对新生大鼠每天进行1小时的母婴隔离(出生后第一天至第九天),在每次母婴隔离结束后立即对子鼠进行氯化锂(2mmol/kg)腹腔注射,成年后(6-8周龄)采用三箱动物社交行为实验检测大鼠社交能力和刻板行为,采用强迫游泳检测大鼠的抑郁症状,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大鼠的焦虑症状;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lPSC)的变化.结果:结果显示:1)与对照大鼠相比,社交行为能力检测发现早期经历母婴隔离的大鼠成年后与陌生大鼠的交流时间显著性降低,而玩玩具的时间明显增加,表明母婴隔离将导致社交行为障碍;强迫游泳实验发现经历母婴隔离的大鼠成年后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症状,因为它们从游泳到不动的潜伏期(latency to immobility)显著性缩短(母婴隔离vs.对照组,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室发现经历母婴隔离的大鼠成年后还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症状,因为它们在开放臂待的时间明显缩短(母婴隔离vs.对照组,p<0.05).而慢性氯化锂注射,则可以显著性的改善母婴隔离引起的社交障碍、焦虑和抑郁等行为.2)神经电生理结果发现早期母婴隔离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sEPSC没有影响,但是显著性的降低slPSC的频率.结论:早期母婴隔离会导致后天获得性孤独症样行为,其产生机制可能是母婴隔离破坏了神元经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稳态,慢性氯化锂处理可能可以通过恢复这种稳态而改善后天获得性孤独症症状.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婴儿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方法在早期发现婴儿神经发育受损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有脑瘫高危因素的患儿随访生长发育1年,分别采用GMs、Peabody运动评估量表、贝利发育量
会议
目的:盐酸米多君是治疗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重要方法.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评估红细胞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在预测盐酸米多君治疗POTS效果中的价值.方法:本研
会议
目的:研究季节对诊断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影响.方法:分析2009年冬季603例和夏季607例婴幼儿食物过敏调查资料,包括病史问卷、皮肤点刺试验以及口服食物激发试验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
会议
目的:利用改良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试剂盒(定量比值法)检测斑马鱼不同组织、不同时相胚胎的G6PD酶活性.利用基因重组等技术构建g6pd-pCS2+、mutant g6pd-pCS2+、g6pd-EG
会议
会议
目的:比较儿童不同类型脊髓性肌萎缩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66例不同类型的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病例,比较其在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基因缺失检测以及生存状态的随访情况方面的
会议
自1977年以来,为了尽快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及新法接生,推广使用小脐带包接生已近9年,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妇幼保健事业不断发展,人们对保健的要求也
目的:1、检测KAI1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2、研究在K562细胞系中过表达KAI1分子后,细胞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能力、迁移能力、粘附能力、细胞周
会议
目的:分析与探讨原发性发作性运动障碍(PD)的三种类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ND)、发作性劳累诱发性运动障碍(PED)的临床特征、基因
会议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与临床在评价新生儿臂丛神经损害(BPP),及是否需要干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2例BPP患儿(年龄1d~1个月)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神经传导速度(NCV)及肌电图(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