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21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清末以来,中国社会就进入近代转型期。本文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转型与政治变革的关系。通过文化与政治意义的界定,介绍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不是主从关系。政治觉醒带动文化趋新,文化觉醒给予政治重大的反作用。
其他文献
诗维即诗性思维,是一种直接关涉人生存在的精神之维,其最大特点是非理性,美学学科在近现代的兴起,本身就是对这一点的说明。但是,由于美学学科的理性出身,又使得它在这一点的认识上不够深刻。诗性思维不仅是超出理性之外的精神之维,更是紧密关涉人生存在真切处境的、非对象乃至非语言的精神之维,它照亮了人生的圆满之境,导向了超越的自由。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也印证了这一点:诗维于人生的真切存在处境开显出了超越的境界和
美学在中国是一个现代化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美学理论指导下美学史也就显示不同的形态。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的建设渐渐走向繁荣。中国美学史的写法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理论型的,一是经验型的。不同风格的美学史,是不同的美学家遵循不同的理论选择的结果。中国古代没有一部美学史而我们要总结一部美学史出来,这是中国现代性的要求。进入21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美学理论的视野中,中国美学史书写面临新的理论支点
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作为一种文化策略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得到同时代艺术家的回应,然而从理论的角度看,它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与论证,同时理论局限非常明显。作为一种当代回应,李泽厚的“审美代宗教”、说揭示出所根源的文化传统,从而呈现新的意义与新的限度。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艺术与非艺术的对立消失,艺术进入完全的多元主义时期:艺术形式与媒介、创作主体、艺术中心等多元化,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传统艺术与行为艺术和物品艺术并存。丹托断定当一切都成为艺术,艺术就已经终结,艺术与美的本质似乎成为哲学家思辨的呓语。但是历史地看,美的本质不能缺失,而是需要对原有的本质界定进行拓展:过去,不同的对于本质的界定针对不同时代的艺术,因而对艺术本质的
中国电影美学从提出到体系建设、外来理论资源引进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一方面是本土学人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对国外的借鉴,使得中国电影美学已经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尤其对电影美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逻辑体例的建设等方面成就显著。但总体言,中国电影美学仍然处于草创期,一些前提性问题尚待廓清。鉴于此,本文在梳理中国电影美学发展轨迹的基础上,着重就其学科基础、逻辑体例、内容界定、遵循原则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电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其理论基础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因受当时“唯理派”与“经验论派”论战和“人类中心论”的影响,从那时开始,美学的思考就在感性、理性的二元预设框架中进行。人的超我,人生存意义的体认、追求都与人的灵性不可分割。在当今中国后意识形态期的美学建设及发展中,灵性的思考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沉重课题。
本文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思想体系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探讨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五四”激进派文化先驱在探索中国文化现代性出路的文化思想演进。激进派文化先驱在新文化运动中一直存有“多元”与“一元”的思想吊诡,这也是“五四”激进派文化先驱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紧张中摇摆两难的根本原因。
本文对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被忽视的社团群体——章门做探讨。章氏的弟子,如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层面上加以研究,梳理了章门弟子与章太炎之间的传承关系。
本文探讨清末时期教育变革中学堂经费短缺的筹措问题。论述了经费困顿状况与多样化的筹措方案。指出经费筹备方案的两面性: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但展筹款方式本身的弱点与缺陷致使经费的来源不稳定,也增加了近代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八旗制度是清代满族集权统治的重要手段,也是满族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本文论述了晚清时期八旗制度变通的原因,旗籍松动进而变通旗制。然后分析了变通旗制的推行及其主要内容。最后阐述了变通旗制对满族社会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