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来源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zhang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目前全球加速发展的情况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提高科技水平的根本办法就是提高国民的教育。为此,目前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培养出优质的人才,就必须要提高教育水平,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并未形成固定价值观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完全,对一些事物是否符合道德规律也无法进行判断,生活上还没有达到自律的水平,为此,向此阶段的小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十分有效也非常必要。然而,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仅仅依赖思想品德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够的,赫尔巴特提到教育性教学原则,其认为德育必须要贯穿一个人学习生活的始终,教师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实现“中国梦”就需要把德育渗透在每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
其他文献
新的教育观念指出,整本书阅读是每一个初中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现今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教学范围。这种做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为此,教育部门要求,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学习课程并且期末以考试的方式进行验收,从而加强老师与学生的高度关注。现阶段,经过教育专家的推动,整本书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越来
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信息传媒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从诞生到如今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技术空前迅猛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成为了各种文化信息的传播利器,信息传播变的空前便捷。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广大初中生拥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敏感,因此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尤其不容小觑。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物质及精神的活动和结果,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展现了一个民族在多方面的精神特质和普遍心理,在物质社会极速发展的当下,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风采的软实力。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不曾断代的璀璨历史,与之共存的中华传统文化自然内蕴深厚,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如今是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难免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尤其青少年群体是主要的受众,他们
2007 年,国家制定“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各级学校必须保证学生平均每日要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由此“大课间操”在各地中小学广泛开展.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并将学校体育工作列入业绩考核标准.同年《“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颁布,其中明确提出了学校体育的五大任务.2018 年启动体育学科大中小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2019 年
近年来,生物学课程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之一,不断的适应时代与时俱进的发展着,这就对教师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提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初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版)》中在十个一级主题之下提出了 50个重要概念,并指出
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是研究和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的必然要求。首先,阅读有助于积累语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而充当交际工具的语言也在发展,词汇的数量逐渐扩大,新词不断涌现,要使学习者的交流用语丰富,作文精彩流畅,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广泛地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以丰富学习者的词汇。小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广泛地阅读就可能见到许多“新鲜词”,久而久之,就记住了。而且在阅读中记忆新词更能深刻理解该词
近年来,科学教育领域关于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广泛的讨论.2009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用科学知识辨别问题,得出以证据为基础的结论,做出通过人类活动改变自然的决定的能力.然而,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论证能力”在 1990 年以前并不被侧重培养.在学校课堂里,教师只是将已有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不解释知识是如何通过论证来构建.1995 年,美国《国家科学教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教育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教育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教育思想中人文精神的陨落引发了一系列教育问题,青少年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现象逐渐显现。信息技术是一门偏重实践性的学科,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技术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缺
中学德育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有机统一起来,无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学德育的效益。在德育目标普适化、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和德育内容生活化等趋向的指引下,通过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德育主体参与;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素质拓展等活动,以网络道德教育为突破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并举,来提升中学德育的效益。从教育意义上说,人文关怀是一种教育思想,关注人
在目前应试教育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以及教育均衡政策尚未真正深入实施的前提下,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为升学而陷于茫茫题海中间,几乎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吸纳;更多的普通中学学生因升学无望而陷于自暴自弃、耽于享乐的泥淖之中,流行文化大行其道。以应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妨碍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过分强调学生学习行为的个性化,以致偏重于宣扬以个性为中心的西方道德标准,无形中也贬低了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