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中新世-早更新世黄土-红粘磁滞回线分离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_yan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黄土-红粘土风成沉积是重建晚中新世以来古气候演化的极好载体.以前的磁学研究常基于黄土、红粘土沉积物整体的磁性特征来获取磁学古气候指标.然而这些磁学指标记录的通常是一种混合的环境信号.EM1组分的磁滞回线表现为"蜂腰形"且在黄土和红粘土中存在差异:"蜂腰形"特征在红粘土中更为明显。认为这一组分是由碎屑亚铁磁性矿物与成壤赤铁矿混合形成的。这一组分从红粘土底部到上部呈现出减少趋势,反映赤铁矿含量的降低,指示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经历了气候变冷的趋势。
其他文献
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及持续挤压不仅造就了青藏高原及亚洲大陆内部广泛的地壳变形,也导致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气候、环境及深部构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及
会议
会议
and
  寒武纪真极移假说自提出以来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Kirschvink et al.,1997; Torsvik et al.,1998; Evans et al.,1998).争议的根源在于可靠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的古地磁数
会议
  由华北-蒙古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块碰撞形成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在地学界长期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对其碰撞最终完成的时间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一些地质学者认为华
  发生于赛诺曼—土伦之交的大洋缺氧事件2(OAE2,~93.9 Ma)导致白垩纪中期海洋中有机质的大量埋藏,在地层中形成了一套特征的黑色页岩(Arthur and Sageman,1994).同时,大洋
会议
会议
松山-布容(M/B)地磁极性倒转是第四纪发生的最近一次地磁极性倒转事件,其确切位置是黄土-古土壤序列磁性地层学研究的关键.然而,松山-布容地磁极性倒转界线(MBB)在黄土中记录
青藏高原是由高原上诸地块在不同时期碰撞-拼合到欧亚大陆南缘而形成的,其中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在侏罗-白垩纪的碰撞拼合导致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闭合,对青藏高原的早期形
南海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之间,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作为半封闭的沉积海区,南海具有远高于深海的沉积速率;兼之,南海处于亚洲季风的源区及重要影响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以来最重大的地质事件,它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还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许多地学工作者对青藏高原展开了大量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