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缺氧事件2的演化:来自藏南记录的约束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d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生于赛诺曼—土伦之交的大洋缺氧事件2(OAE2,~93.9 Ma)导致白垩纪中期海洋中有机质的大量埋藏,在地层中形成了一套特征的黑色页岩(Arthur and Sageman,1994).同时,大洋缺氧事件2 也对全球碳循环产生了严重扰动(Jenkyns,2010).尽管对于大洋缺氧事件2 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但对于其发展演化过程等认识仍然很不清楚.为了阐明大洋缺氧事件2 的演化,对出露于藏南定日的半深海相赛诺曼阶—土伦阶地层(Li et al.,2006)开展了高分辨率的环境磁学和碳同位素研究.对76 m 厚的地层以10-20 cm间距取样,并测量其磁化率以及部分样品的碳同位素.结果表明,磁化率随深度变化显示出特征的轨道尺度周期性变化.基于此,在该剖面建立起了基于短偏心率周期的高分辨率的年代标尺.另外,高分辨率碳同位素数据揭示出,在主要的特征性正漂移之前还有一次短暂的负偏; 而且,碳同位素正偏并不是单调的线性漂移,而表现为多次短暂的、阶梯式的漂移.这些碳同位素变化特征表明大洋缺氧事件2 的演化过程并不是简单稳态的,而是高度动态多变的.根据新建立的轨道尺度年代标尺,藏南大洋缺氧事件2 记录的持续时间为大约870 kyr.这与从美国西部赛诺曼阶/土伦阶标准剖面上估计的847 到885 kyr(Sageman et al.,2006)一致.另外,藏南定日剖面的高分辨率记录还可与其它地区的大洋缺氧事件2 记录进行对比,从而为详细解析该事件的演化过程,尤其是期间的沉积、生物、以及地球化学等过程之间的反馈机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对于具有较弱矿物定向性的岩石,磁组构是一种常用且比较有效的方法.然而,传统的一英寸岩芯样品所使用采样钻机、钻头及岩芯切割设备具有价格高,重量大,操作难度较高等缺点.在
东亚大陆主要是由一系列来源于冈瓦纳大陆的陆块相继拼贴而成,这一过程伴随着东冈瓦纳与劳亚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特提斯洋的演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古特提斯(泥盆纪
  华南的古近纪沉积记录了低纬度地区对新生代早期气候变化的响应.虽然华南有丰富的古近纪陆相记录,但是很多记录缺乏精确的年代约束,从而无法有效甄别这些沉积记录中对气
会议
  东海陆架盆地构造变形记录了洋-陆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是认识华南东部构造演化过程、机制及太平洋板块俯冲等的关键,先后受控于太平洋构造体系和特提斯构造体系;而晚白垩世-
会议
  位于大印度最北端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的构造演化是理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的关键之一(e.g.,Yi et al.,2011; van Hinsbergen et al.,2012; Huang et al.,2015; Yang et al.
会议
在南海构造和火成岩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北部与南部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北部区域的岩浆活动特征由"海南地幔柱"主导,形成系列拉板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而南部区域靠近太平洋板块
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及持续挤压不仅造就了青藏高原及亚洲大陆内部广泛的地壳变形,也导致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气候、环境及深部构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及
会议
会议
and
  寒武纪真极移假说自提出以来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Kirschvink et al.,1997; Torsvik et al.,1998; Evans et al.,1998).争议的根源在于可靠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的古地磁数
会议
  由华北-蒙古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块碰撞形成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在地学界长期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对其碰撞最终完成的时间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一些地质学者认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