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实践与探讨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B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学校本科近机类和非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具备机械设计初步能力的重要课程.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在培养近机类及非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设计一般通用零部件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文章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在提高任课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密切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的联系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激烈竞争,社会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要求专才更专、通才更通.为了适应需求,高等机械工程教育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特点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的目标.而且,杨叔子说过"科学重分析,工程重综合",并在多次讲话中号召"工科学生要姓工,要面向工程".因此,对机械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重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对于机械专业来说
结合本院培养懂技术善指挥的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熟练掌握装备机械系统设计及设备使用、维护、保养和管理等专业技能,从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入手,加强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联系,提出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可维修性设计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
本文对本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实践与具体做法进行了探讨,并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
在企业对学生"可用性"的等待时间越来越短而课时不断紧缩的现状下,如何使学生切实地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建立起适应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基础知识体系是机械类课程改革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就业角度出发,对机械基础知识体系重构建过程中内容增、减的可能性进行了剖析,只要提及内容削减,就可以遇到这样的指责:“内容删减将无法满足本科要求”。反对削减基础内容的另一观点是:对课程内容的删节将破坏课程的系统性。从学生的
基于军校学员对机械设计课程的认知和应用,探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各教学环节中如何加强机械设计课程与部队装甲装备实际的结合,从而增强军校机械设计理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应用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作为宽口径机械类专业获得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阐述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结构组成与内容特色, 现代的机械制造过程己经成为一种大系统的制造过程,对从事其工作的人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对本课程及其教学进行定位时,无疑应该紧密切合这一要求。在实际教学进程中,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内容来具体落实的。因此,组织和实施好教学内容,是达到教学目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对于应用型大学如何更快、更好地为北京现代制造培养出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一些专业基础课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工程图学课程就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是上进行教学改革.
在各高校,课程学时减少是大势所趋.对于教学环节较多的核心课程,如何在学时减少情况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性课题.针对这个问题,文章从课程的教学体系入手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主要分析了该类课程在目前教学体系下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个高效的集成教学体系即"二维互动互补"新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针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比较分析了国内外院校与本校机电一体化方向课程设置,总结了目前机电一体化方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机电一体化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为培养机电工程创新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