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九年重华宫茶宴联赓诗句见《四库全书》编纂

来源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r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紫禁城中的重华宫举行茶宴联赓对诗,是清宫典礼之一.乾隆帝曾谕,将重华宫茶宴联句定为后世家法.据徐世昌的《晚晴簃诗汇》的说法,清高宗御制诗有五集,共434卷,收诗五万一千八百首.篇章之繁富,可谓空前绝后.闻名中外的《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共收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多达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计三万六千册.此书从三十八年(1773)正式开设四库馆起,到四十七年(1782)正月,历时九年余才编纂完毕,后又检查书籍内容,校错补漏和缮写复本,直到五十八年(1793)才算最后结束,足足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文化工程.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重华宫茶宴用《四库全书》联句,编篡细节悉见其间.
其他文献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学.清兵入关后,清廷采用了汤若望按照西洋新法修订的历书,将之定名为《时宪历》.顺治二年,朝鲜使节韩兴一在北京见到了时宪历书,并购得《新历晓惑》等新法著作,回国后一并呈交本国国王,正式提出了改历建议.此后,频繁往来的朝鲜燕行使者,在北京逗留期间,访问天主堂和钦天监,与传教士进行交流,购买或获赠西学著作和科学仪器.以北京为中转站,西学大量传入朝鲜.这反映了当时
清光绪年间,中国与欧美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美之间通过外交部门互换书籍是一种十分特殊的交流方式,美国经由外交部或者光绪末年成立的"中美换书处"呈递给中国政府的出版物非常多,它们很多都存放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少为人知,《The Bishop collection: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in Jade》便是其中之一.是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版本学价值,被世界各大图书
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士的汉文地理学西书中,涉及海洋动物的主要有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南怀仁的《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且以《职方外纪》、《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为突出.这些为明清两朝宫廷典藏的地理学汉文西书,不仅最早向中国人介绍了欧洲的世界地理学说,包括地心说、地圆说、五大洲观念和五带的知识,也介绍了若干海洋动物,在海洋动物学知识的传送方面,《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
“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明、清宫廷纂修、刊印、典藏的图书为研究对象,关注其文化背景以及在东亚文化交流中承载的学术意义与价值。其研究范围以明、清为主,不仅梳理中国所藏宫廷典籍的流绪,揭示中华文明的传承性。而着眼于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的主题,则同时重视境外所藏中国古籍的相关内容与其研究成果,建构了较为宏观的研究领域。
本文认为,中国出版史分为四个时期:一,汉代以前为官书时期;二,自汉至唐为抄本(古典)出版时期;三,自五代到晚清为雕版出版时期;四,自晚清至今为现代出版时期.雕版出版孕育于隋唐,成熟于五代,推广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唐代书商最早使用雕版印刷术复制书籍作品,然而因为不谙出版业务而都不成功.五代冯道刻《九经》是将雕版印刷用于书籍出版获得成功的第一个范例,因而冯道结束了抄本(古典)出版的旧时代,开启了雕版出
近代东西文化交流的具体事象有多种多样.伊索寓言的东渐也是其中一个.西洋的传教士来东方传教时,他们一定要带着圣经和伊索寓言.不管中国,日本,其它东南亚或者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是一样.这篇文章里笔者想描述伊索东渐的历史和它的中国和其它东方国家的传播的实际情况,并且探讨翻译观和文化政策等等.
本文对2007年秋,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2378号拍品是一册《六家文选》刻本从纸张、墨色等方面考查,初步认为此册不是宋刻残本,是袁氏嘉趣堂明嘉靖十三年(1534)至二十八年(1549)的刻本,那么这方“楚王之章”当是伪E口。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原图书寮)为日本汉籍收藏重镇,其藏书承自旧红叶山文库、昌平坂学问所、太政官文库以及旧山内侯爵家、旧幕时代儒家古贺家、旧德山毛利子爵家、旧幕府医官多纪家藏书的献纳本,国分种臣藏本等等.现存中国宋代至明代以及日本庆长之前刊本、写本一千三百余部,其中仅中国宋元刊本即有一百七十余部.本文详细介绍了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书南宋绍兴年间刊本《初学记》、南宋祝穆原本《新编四六必用方与胜览》、南宋绍
本文详细论述了日本明治维修后前后期东本愿寺在中国进行的传教活动,分析了东本愿寺与中国人以及地方政府之间深刻的对立和冲突,探讨了日清两国的外交问题。
为探讨《营造法式》一书对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营造法式》的力学意义.基于《营造法式》规定的基础、柱、梁、铺作等构造角度出发,分析了上述构造几何特征、营造作法对古建筑抗震性能及静力稳定性能的有利影响,探讨了古建筑木结构的力学机理.结果表明《营造法式》规定的基础分层作法及筏基、桩基的采用有利于避免古建整体的不均匀沉降;柱底平摆浮搁可产生滑移减震效果;柱身侧角可提高结构整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