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核心素养的批判性思维--基于R民族中学的个案考察

来源 :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zhao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显示,目标变革路线应该是"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的提出仅仅是一个概念游戏吗?当然不是,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概念,即应对信息化、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概念,也是"双基"、"三维目标"等概念的"升级版和聚焦版".批判性思维就是“针对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思维”。R民族中学的教改历程虽然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最终的目的仍然仅为知识的掌握。毋庸讳言,教学永远是关乎知识的教学,但是,其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却剪断了思维的翅膀,阻碍了智慧的成长,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仍然囿于知识传承,忽视一了通过知识促进学生思维提升、智慧生成的价值,即“转识成智”的价值取向。知识与智慧实则是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知识需要转化为智慧至少有以下两个理由:一方面,智慧着重于道的层面的认识,是关于整体的认识,而知识则关注具体事实,只有通过知识向智慧的转化,人才能全面、具体地把握外在。另一方面,转识成智是一种理性自觉,关乎认识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融会贯通之感,由知而智即为思维中的豁然贯通并可体验到无限和绝对的东西。教学改革的转识成智,就是要把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提升为他们的智慧能力和人格力量不断获得训练和发展的进程,让智慧串联起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理性与经验,引导、激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实现智慧的生长。如此,学生才能将外在的、他人的、碎片化的海量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体验与把握,从而形成理性认知、恰当的价值判断和应对现实情境的实践智慧,而批判性思维则贯穿始终。
其他文献
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构建"核心素养体系",要求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语文科的阅读素养无疑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多元智能理论首先阐述"语言智能",加德纳认为语言具有说服功能、记忆潜能、解释作用和运用语言说服语言的作用即"元语言学"分析能力.通过阅读教学提升阅读素养是实现
学生的网络写作,总体趋势上体现了新课改背后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但也有从“真”走向“俗”的端倪。“雅”和“俗”本是格调的两种基本形态,没有绝对的高下优劣之分,任何一种风格只有走向了偏颇甚至极端,才需要在另一种风格的映衬下纠偏。目前学生的“真”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俗”写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个性化在新课改实践中被曲解,“个性化表达”演变为“无节制表达”。这暴露了写作取向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
语文核心素养构建包括具体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标准的语文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的路径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任重而道远,需要解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体系内的冲突,以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基础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并进一步的探讨语文课程改革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体系。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地位.我国基础教育倡导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为例,阐述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基于核心素养建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深化的重要路径.学科指向的核心能力,是核心素养遴选的重要考虑因素,对课程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梳理百年来中学语文课程文件关于核心能力的表述,将有利于厘清语文核心能力要求的发展脉络,为构建满足教学实际需要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提供借鉴.本文选取我国自1912年20
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从微观上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能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意识与整体观念。从宏观上看,在国际接触与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平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诉求,也是发展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应然要求。从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与途径、培养支持与共享系统建设几个方面来讨论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策略。
近来,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养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今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及其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公布.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养是继20世纪九十年代"素质教育"、21世纪初年新课改"三维目标"及其培养之后提出的又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将会影响我国当下及未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主题,标志着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有"三维目标时代"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的确定是对未来一段时
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分层教学实效性模式是指县域高中为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个性差异和发展优势潜能的环境下,使课程设计、课程的目标、方式方法、教学资源、反馈、评价和学习结果等必须适应不同层次的高中生的学习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促进各层次高中生学习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模式具有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
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研究者们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谨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的、由5所高校96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就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历时三年多的多视角研究.该团队研究了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比较分析了国际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与具体内容,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建构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实证调查了社会不同群体对人才培养特别是核心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唯独教育方面缺乏实质性突破,除了学校规模和收费的“大跃进”外。许多有识之士都相信,尽管颁布了无数次教育改革文件,素质教育口号也喊了很多年,但中国教育并没有按照预期的轨道发展,确实出现了病态,有的人甚至认为是病人膏育。重点探讨历史上存在的经院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两种基本的教学形态,以期为我国教育实践改革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