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古:民初顾颉刚“保存唐塑”之倡导及其回应--兼论其对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示

来源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tiandegu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初年,围绕顾颉刚先生倡导的苏州角直保圣寺塑像保护问题,中国学者、日本专家、角直地方乡董、教育部等多方卷入其中,形成了一场长达数年的文化保护运动.最终,教育部出面解决此事.在运动过程中,针对顾颉刚"保存古物"主张,社会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回应:学者专家的赞同推广、地方乡董眼中的"迂阔之举"与天文学者眼中的"破除迷信".通过梳理、解读甪直唐塑保护运动过程中的复杂面相,学术与社会互动的复杂关系得以呈现.此外,该运动对今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仍然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
其他文献
傅恒家族自其祖父米思翰开始,即与清代内廷发生密切联系,子孙多任要职,充御前大臣,地位显赫。而自其姊妹成为皇后后,傅恒家族势力再次扩张。在内廷,傅恒父子、孙连续担任军机大臣五十余年,一度曾出现兄弟同任军机大臣的现象。他们不仅参与机要,更同时兼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负责内廷宿卫、工程修造等事务。在傅恒家族子弟出任统兵总帅,征战南北,挣下显赫军功,更出将入相,进身大学士之位。可以说,乾隆
笔者在史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各种文献对清代宫廷节戏的记载。并经过考评指出,清代宫廷节戏演出的开端、发展,直到最终成为点缀,都无不反映出一个王朝盛世到没落的政治、经济状况。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习俗规范,在现实的生活中时时出现诸种矛盾,这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作为国家政策的"殡葬改革"与"非遗保护"在民众传统的作用中不仅自身具有悖论的存在,而在实际的施行中却又与民众传统思维的存续和民众现代思维的形成存在矛盾.因此通过时民间丧葬纸扎工艺的现代生存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家与民俗之间存在的悖论现象是显而易见的.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生者出于义务或者孝道安置死者的一种仪式,还是表征人类文化生态信息的重要载体.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民间信仰等诸多因素变化的影响,民间丧葬文化在中俗与西俗、旧俗与新俗的冲突与融合中有了诸多变化.文章以目前学术界极少关注的豫南地区的乡村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蔡县塔王庄的丧葬习俗的田野调查,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丧葬民
本文以豫北农村大河村为例论述了磕头这种身体实践在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磕头这种身体实践一直传承到今天。磕头这一身体实践是村民们一种重要的表达情感的媒介,特别是在过年、庙会、丧葬仪式等场合。它既是一种信仰的形体表达,这其中包含着对神明的崇拜与依附,也包含有对祖先的哀思与追忆,以及对亡魂的敬畏与安抚。同时磕头这一身体实践也传达着对长辈的尊敬、对恩人的感激。在某些特
张箭先生在《<金瓶梅>、<红楼梦>之瓜子考》一文中,经考证认为明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瓜子",是向日葵的子(葵花子),但是葵花子广泛应用于食用和榨油最早是在晚清.实际上该瓜子应该是西瓜的变种,子用西瓜的子,子用西瓜所产瓜子在元明清流行程度很高,子用西瓜一般被称为打瓜或子瓜,该瓜子今天又被称为黑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