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室颤: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

来源 :第19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r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发性心室颤动(IVF)是指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甚至心脏性猝死后,经详尽的临床检查未发现明显心脏结构异常或已知相关遗传学异常的一类疾病.随着多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发现,这一概念也在不断更新.最近新发现的突变基因及相关临床研究为此提供了指导及新思路.
其他文献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血管炎性病变.其病因未明,主要发病人群是婴幼儿.如不早期治疗,1/5的儿童患者会发展为冠状动脉血管瘤.随病变进展,冠脉血管瘤瘤体在发病6周达到最大程度.从冠脉血栓进展到心肌梗死最高危时期为发病后2年.当今认为,川崎病不再是年轻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少见病因.冠状动脉移植和经皮介入治疗都被用于冠脉瘤和狭窄所导致的心肌缺血.疾病早期表现为高热,
高密度脂蛋白(HDL)通过ATP-结合的盒式转运A1(ABC-A1)和ATP-结合的盒式转运G1(ABCGl)通路,从巨噬细胞逆运转胆固醇,去除其过多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因而,损害载脂蛋白功能或ABCA1和ABCG1活性的因素,均能显著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在动物模型,HDL也可抑制脂质氧化,恢复内皮功能,发挥抗炎和抗抗凋亡作用,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全身和血管的炎症导致HDL功能失调,从而使其
鉴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是增加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所以本文着重关注了这两者及相关危险因素。另外,本文还总结了心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的具体实践与证据的差距(即证据-实践差距),阻碍消除证据-实践差距的相关障碍,以及资源效益型干预措施要实现的目标。最后,在群体、个体和医疗卫生系统的层面上回顾了一些可克服现有障碍的新型的、资源效益型策略。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血管危重症,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其诊疗模式也不断发展与完善,本文将简要概述STEMI在病理生理机制与治疗领域的部分新进展.
我国地域宽广,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级别医院间介入诊疗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同一种疾病采用同一种介入治疗手段,患者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救治疗效差别仍较大,患者预后也存有较大差异,但目前没有全面的数据以分析疗效差别的现状、具体原因和关键影响因素。因此,目前非常有必要以符合国情的冠状动脉介入适宜性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为基础设计中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注册登记平台。逐步建立我国冠状
很多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临床上有血运重建的指征,但因为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复杂的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和(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使手术操作风险升高,这部分人群缺少临床研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治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随着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患者充分的术前评估,能够保证需要血运重建的高危患者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由于临床情况的复杂性,在面对有血管重建指
约50%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合并多支血管(MV)冠状动脉病变(CAD).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相比,患有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结果较差,这可能是由于其他斑块的不稳定、内皮功能紊乱、微血管痉挛或炎症造成的心肌灌注受损或非梗死区心肌收缩力降低等原因造成.长期预后可能会更糟,因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年龄往往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度高,疾病负担重,左心室射血分数也较低
近几年心力衰竭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新的药物上市并证实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心衰管理的新理念已经产生,改变了传统的处理观念,治疗的流程也有了更新.非药物治疗方法有两类,即主要用于慢性心衰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置入性心脏除颤复律器(ICD),以及主要用于急性心衰、顽固难治性心衰和终末期心衰(阶段D)患者的IABP、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机械辅助呼吸、心衰超滤等.前者适用人群有所扩
在过去的3年中,心血管疾病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迅猛增加,结果影响心脏病学实践的各个方面.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对于增加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结果来解决心血管临床实践的实际需要.由于成本上升、设计复杂性、研究周期长和繁重监管,传统的临床试验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本次回顾当前在美国的心血管临床试验,强调最近注册的临床试验,讨论以患者为核心部门的管控网络研究.
从1924年美国《RADIO NEWS))杂志的伟大幻想,到今天手边随处可及的健康管理APP,移动医疗已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辉煌历程。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每一位医疗事业的从业人员都将成为移动医疗的助力者与执行人。相信,先进的移动医疗技术、海量的数字化健康数据将与优质医疗服务相结合,远程、低价、高效、精准、大数据等特点将助力数字化时代的医疗健康诊疗管理走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