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竹类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竹种染色体数目差异较大,为了探索不同竹种染色体核型与其基因组大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茶杆竹和橄榄竹进
【机 构】
:
浙江农林大学 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 临安 311300
【出 处】
: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五届五次全委会暨第十二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类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竹种染色体数目差异较大,为了探索不同竹种染色体核型与其基因组大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茶杆竹和橄榄竹进行了核型分析研究,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这两个竹种的基因组大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茶杆竹和橄榄竹的核型公式分别为:茶杆竹2n=48=16m+26sm+6st,橄榄竹2n=48=20m+24sm+4st,在核型分类上,茶杆竹为3C 类型,橄榄竹为2B 类型,在进化程度上,茶杆竹比橄榄竹更加进化。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45S rDNA 在两个竹种上均只有一对位点存在,说明两个竹种均只有一对随体染色体。基因组大小测定结果表明,茶杆竹基因组略小于橄榄竹。
其他文献
以赣南地区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毛竹专用肥和对照处理硬头黄竹秆形特征调查,分析硬头黄竹秆形结构特征及毛竹专用肥的影响,以期为硬头黄竹的
[目的]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是土壤中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两种无机态氮,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不同.研究植物器官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了解
植物光合碳同化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目前,对植物有机碳分布虽已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对竹类植物出笋期有机碳转移机制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研究测定了分株数量
本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快速高生长期与退笋笋株内源激素玉米素核苷(ZR)、生长素(IAA)、赤霉素(GA)、油菜素甾醇(BR)、脱落酸
本文以伐桩储水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为研究对象,设置CK(0 个伐桩储水)、T1(12 个伐桩储水)和T2(18 个伐桩储水)3 个灌水量处理,测定2 年生毛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
最早从细菌研究中提出的泛基因组(Pan-genome)包括了核心基因组、特有基因组、非必须基因组3 部分,由美国科学家Herve Tettel 等于2005 年提出。本文在反溯泛基因组概念及
覆盖经营多年后的雷竹林,土壤会出现退化现象,表现出明显的酸化。土壤酸化会活化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抑制雷竹的生长,提高潜在竹笋重金属污染风险。因此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以雷竹笋作为实验材料,测定不同温度及不同保存时间下细胞壁转化酶的活性、葡萄糖含量以及纤维素的含量,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竹笋纤维化与细胞壁转化酶的关系。
本文研究了两个重要丛生竹种撑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 Dendrocalamopsis daii)和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在连年砍伐下的发笋、成竹特征、单竹生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