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与“超文本电影”的兴起

来源 :“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学术研讨会暨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文本电影”指通过不同方式的媒介挪用或仿拟形成超文本特征的电影.作为Web2.0时代兴起的典型艺术现象,超文本电影形成于信息社会的受众变迁和数字时代的审美变化,是电影媒介本体性的凸显,既反映出当下社会中互动性、非线性、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同时也在电影产业、文化结构、媒介生态等方面对社会产生了反向塑造作用.超文本电影侧重价值理性和实用主义,具有超越传统电影封闭文本叙事的高信息容量和融媒介特征,其表意能力极大增强,文本信息的传达也更为精确.但许多超文本电影也客观存在着媒介滥用和信息过剩的症候,这提醒我们应对技术发展保持警惕.
其他文献
VR艺术近几年的发展迅速,其虚拟性、交互性、体验性的特质吸引了众多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参与,其巨大的吸引力不仅源自其别样的悦耳悦目,更在于其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在观看层面,其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观看行为、观看模式和观者的存在样态,观者在虚拟世界中既是看者,也是被看者,看者是体验性、境域化的存在,观看主体与客体审美距离即清晰又模糊进而趋于零;VR艺术对身体的探索是多维性的,体现在人物自身的身体奇幻演绎、时空
艺术与真理的疏离并不是历史的普遍现象,而是历史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才出现的异化现象,为凸显艺术的真理维度,伽达默尔既从美学史的角度批判了康德以来的美学主观化倾向,又以现象学和诠释学的理论视域揭示了艺术真理的实际发生与存在方式。与追求确定性的科学真理不同,艺术真理拒绝做出任何终极承诺,在一个由艺术品和欣赏者共同造就的“游戏”空间内,艺术以“遮蔽—揭蔽”的结构召唤着主体的积极参与,并使欣赏者在对艺术真理
“表演研究”之“表演”,首先是一种研究的对象;其次也是一种分析的方法;它又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最后它还是一种指导个体生存在世的观念。人类行为的自然癖性是多元选择的、混杂的,这就导致人类行为永恒的创造性与变异性,正是通过这种不息的行为之流,人类创造着自身与世界;“表演研究”的工作即是研究探索、理解、刺激、欣赏并创造合意的人类行为。
会议
媒介迁变带来许多不同以往的时代变化,艺术自身和艺术批评也随之遭遇无法抵抗的变化。后疫情时代促发媒介影响力和艺术认知的变化,也使得艺术批评从一个独立存在的一个价值和体系,增多了生态环境的诸多变化。艺术批评可以不依附于艺术创作,但要依循艺术创作的规律来倡导、来指点、来评点。作为独立性的艺术批评,本身的理论的素养和对更多的超越单一艺术作品的宏观的观照,使之能够更宽阔的看待创作的走向,比较创作的得失和给一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所以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与方法类。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形式创造中,电影是与技术关系最密切的艺术形式,它随着技术的诞生而诞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技术不仅是手段,同时兼具有主体实现愿望或达成目标的观念、过程、路径或方法的意义,在此意义上,技术即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本文拟以李安的《双
“互联网+”是互联网形态演进的结果,处于知识社会创新2.0下“互联网+”的形成,将互联网推向了新业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形态阶段.本文着重探讨“互联网+”媒介视域下的昆曲艺术传播,分析“互联网+”媒介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探寻“互联网+”媒介视域下的艺术产业生存与发展路径选择.首先,论文阐述了“互联网+”的提出背景以及发展历史;其次,提出了“互联网+”与艺术产业的融合,并对“互联网+”与艺术
当下,作为艺术实践载体的媒介发生了重大变革,为中国当代艺术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更加趋向多元化,现代艺术也随之脱离传统媒介形式不断得以更新,新媒介有效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创新发展,使得艺术表意功能更加明确化与内容化。当然过分强调新媒介的功能与作用,就会导致当代艺术脱离原本艺术表达而致使艺术作品流于形式化,因此,尽力避免新媒介应用于当代艺术创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的一些书法作品,是在宴饮狂欢、友朋环睹情况下的产物。这种友朋相聚一堂、酒酣耳热后进行艺术创作的现象,在元末松江一带、明中期至明末南方社团群体文化活动中较为常见。在这类艺术创作的氛围中,观众的文化功能是什么?这是本文关心的问题。有研究者从艺术创作的表演性角度阐释这一文化现象,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研究后指出,如果以正在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的主体性为区分艺术家与观众的标准,观众就具有了
在近代戏剧改良实践中,存在着西方戏剧观念与本国传统元素相结合的新旧折衷形式。这种形式是由戏剧市场的资源、惯例与美学传统决定的,对资源与惯例的适应是职业剧团能够存续的基本要素。以新派剧为例,它所带有的歌舞伎底色就是人力资源和市场惯例共同的作用,但它的写实性契合了日本的文艺思潮,使它在适应市场的基础上又因这种独特性取得成功。新派剧对故事情节的拓展培养了观众的喜好,推动了日本戏剧从重技艺到重情节的美学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