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会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

来源 :中国会计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lig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专业硕士培养点范围的扩大,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硕士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导师制度、质量保障与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改进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的措施:学术型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即要体现共同要素,又要特色分明,课程设置要体现各自的职业导向、特色优势、学科发展方向,课程内容体现培养目标和层次性;培养方式应以互动式、体验式和案例教学为主,学位论文两者应有所区别;在师资培养上,要强调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结合,建立双导师制;此外,还要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
其他文献
R&D是企业成长的源泉和内动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长期优势的基本保证。本文根据我国上市公司R&D投入的现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30家上市公司自2008年到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以营业利润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以研发强度、技术人员比率和企业规模3个指标为解释变量,建立了回归模型,对R&D投入与企业成长性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研发强度、技术人员比率都与以营业利润增长率
Based on the sample of 170 listed companies that merger & acquisitions (M&A) occurred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A-share markets in 2005,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hange in output efficiency from M&A of
本文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的70家公司为样本,根据2010年年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16项财务指标从中提取公因子,据以评价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并进行横向比较,藉此为企业调整其财务管理目标,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参考。
基于中国特殊的公司治理环境,前期研究[微软用户1]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概念框架、影响因素辨析以及公司治理失效案例的研究,然这些研究都未将股权制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本文通过对三家酿酒类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从控股(制衡)股东性质、股权制衡效果等角度剖析了提高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机理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时,引入非国有制衡股东能达到较优的内部控制状态,而引入国有制衡股东仅微弱地
会计准则是“限制市场失灵的力量”,其目的是通过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未必导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执行中存在着会计政策选择失当的问题,准则的执行未能达到如期的效果。本文首先探讨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含义、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和目标,然后基于上市公司的视角,从“刚性”约束——公司治理和“柔性”约束——会计伦理两方面讨论了准则执行中会计政
在综合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后,对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参照《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确立了一系列财务预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14家上市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提出相应的应急管理方法与配套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究竟是会提高还是会降低审计收费,取决于合并后事务所声誉和市场势力提升所带来的审计溢价与规模效应所导致的审计成本降低两方面孰者相对占优。文章以2003-2008年间6起事务所合并案为对象,利用其上市公司客户在事务所合并前后各2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事务所合并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结果发现,事务所合并后,其审计收费显著提高,且这一提高主要来自于合并后第二年。这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可以提高
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会计稳健性的相关文献,利用契约理论分析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作者在梳理和分析之后提出了研究该问题时的一些建议与启示。
治理环境作为影响应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为控制人性质与应计质量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通过梳理应计质量与治理环境和控制人性质等相关文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上市公司控制人性质对其业绩影响的根源和现实环境,对有效提高应计质量,改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和价值,维护中小股东权益,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1981-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高储蓄和高投资,但2000年以后,这种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局限性凸显,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投资效率降低,宏观成本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国企重组”已完成微观制度建设的任务,企业重组发生转向,“央企重组”的目标不再是提高微观效益,而是重塑经济结构,降低宏观成本,提高宏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