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对勃起功能障碍防治的理论探讨

来源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o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勃起功能障碍是男科常见病,此病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夫妻关系、家庭稳定密切相关,也是许多躯体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中西医治疗ED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气功疗法治疗此病具有独特优势,对于改善ED的研究方面存在较大的利用和发展空间.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浙江省儿科名中医工作室建设中值得学习和推广的经验,探索有利于名中医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式和运行模式.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式对浙江省儿科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的实证调研,进行问题分析和经验梳理.结果:儿科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的浙江模式有:群师带群徒;师生共临床;设立工作站;树立名品牌;融入中国文化.结论:浙江模式的儿科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经验丰富,可推广应用.
目的:研究董氏开胃贴对小儿厌食症动物模型胃泌素(gastrin)、β-内啡肽(3-EP)、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调节作用.方法:模拟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制作幼龄厌食大鼠模型,用董氏开胃贴治疗,定期记录大鼠进食量及体质量,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实验动物外周血胃泌素、β-EP、CCK-8的水平,并与董氏开胃贴空白对照对照.结果:第21天时厌食模型大鼠外周血的胃泌素、β-EP水平均低于正常组,CCK-
文章阐述了李乃庚教授的"护阳益阴"理论内涵及其在儿科疾病临床应用中的指导意义.附验案3则,分析"护阳益阴"理论在其中的应用与发挥.
目的:探讨中医儿科专业《中医儿科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想.方法:分析历版《中医儿科学》本科统编教材存在的问题,并引以为鉴,探讨中医儿科专业《中医儿科学》系列改革教材的课程内容.结果:同一专业不同方向共用一本《中医儿科学》教材的情形使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矛盾愈加突出,基于经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医儿科学》系列教材的教学内容改革.结论:教学中加强与经典理论、辨证论治、治则治法学、临证遣药组方等教学内
儿童鼻窦炎有较高的发病率,孙浩老师根据《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万全提出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病理生理特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儿童鼻渊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邪,肝胆湿热、脾肺气虚.其中正气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提出"宣肺、通窍、益气、祛浊"的治疗方法,采用内服或(和)外治熏蒸鼻腔的方法治疗儿童鼻窦炎取得较好的疗效.
目的:观察中药内外合治儿童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内服补中益气汤、外用鼻炎方熏洗鼻腔,对照组给予开瑞坦口服,7天为1疗程,连续用药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综合疗效及改善鼻痒、流涕、喷嚏、鼻塞等临床主要症状及鼻镜检查鼻腔体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内外合治是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证的有效方药.
Approaching pediatric acupuncture from a spiritual perspective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for providing a valuable, holistic, relatively non-invasive approach to pediatric acupuncture,as well as prev
会议
气功,贯穿儒释道医武各家,于理于法于术既有繁复至极,必有"大道至简";练功人,既有释道出世的僧道,也有居家的学者俗众,文章从现实出发提出问题,探讨出世与入世不同的个体和心态修行功法所必备的意向,从始发点保证修行利人利己和利社会的必然.文章的结论是:诚,是本体,是出世的心法,也是功理,也是入世操行的原则;诚,是各家功法的同始,自始至终的诚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共轭的坐标轴;诚,既是出世间法的功夫与境界支
当下静坐之书繁多,或以禅道之言阐述,或以瑜伽之法修持,事实上早在宋、明时期,静坐已是很多读书人的必修功课.宋代大儒朱熹提倡"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明代大儒王阳明将静坐作为"致良知"的抓手.明代高攀龙有诗云:静坐非元非是禅,须知吾道本于天.而袁了凡将静坐之法融入生活,贯穿始终.了凡先生除身体力行实修静坐外,还非常善于总结,当时在长三角地区大儒和养生学家很多,养生专著也很多,但是有关静坐的专著却甚少,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优秀文化宝库的钥匙,也是中华文化服务世界人类健康的重要科技力量.中国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印发的《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都明确健康服务是当代医学科学创新的方向,也是中华医药文化发展和科技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