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破产询问制度的完善

来源 :中国商法学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5186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推进供给侧改革,大力加强破产制度机制建设势在必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债务人和债权人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公司假借破产欺诈逃债,损害公司债权人权益的事项十分严重.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和破产法中的询问不能有效促进债务人充分披露其财产信息,从而无法保障债权人公平受偿.破产程序不仅是请求法院以判决确定私权的程序,还是由法院介入私权而处理的程序,所以应完善破产询问制度.破产询问制度作为促进信息披露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债务人的正当利益,且不违背司法中立的原则.
其他文献
基于司法克制、限制滥用诉讼等缘由,需对公司决议撤销之诉予以限制,对《公司法》第22条关于撤销权主体进行限缩解释.从公司治理架构、比较法、内部稳定,董事、监事等不应享有撤销.就股东而言,仅有自己利益受损,参会明确表示反对、抑或因权益受损拒绝参会、继受取得前手享有撤销权的股东才享有撤销权.赞成票股东、无表决权股东、放弃表决权股东等皆不享有撤销权.裁量驳回制度是限制公司决议撤销的重要制度,对其价值衡量应
《民法总则》第62条所规定的是法定代表人执行职务构成法入侵权,法人承担侵权责任后向法定代表人追偿的情形.法定代表人与法人之间在外部属于代表关系,在内部属于委托关系.法定代表人执行职务的行为构成侵权时属于法入侵权,法人承担损失属于法定代表人违反受托人义务,此为法人行使追偿权的依据.只有在法定代表人故意和重大过失时,法人才享有时其进行追偿的权利.追偿的范围仅限于法人承担赔偿损害的侵权责任所受的直接经济
决议瑕疵的对外效力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四种不同的样态,《民法总则》和《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基本确立了公司对外法律关系保护善意相对人的规则,但决议不成立与善意相对人保护之立法合理性不足,相对人善意判定之立法抽象性有余.即便因程序存在严重瑕疵使决议不成立也需要保护善意相对人,绝对溯及力理论与表见规则有并用空间.相对人善意的判定需要考察其是否负有审查义务及审查的程度.法官须综合考量主体类型、行为类型、瑕疵类
现行法按照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确立了瑕疵决议效力分类,但对决议无效后依照决议已实施行为的效力及后果关注不足.实施行为特别是结构变更行为无效对决议实施和恢复原状都将带来严重困难.对此,各国立法和学说尝试以排除轻微瑕疵、行为保全以及限制判决溯及力等方式予以应对和缓和,但这些不触碰决议效力本身的修补改良在效果、方式和法理上都存在缺陷.立法应当正视决议无效法律后果刚性这一本源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对商事决议套用民
民商合一立法体例下的民法总则第85条和公司法第22条同时规定决议撤销制度,法条内容却出现“貌合神离”.两者在调整对象上,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法律适用上,呈现相向而行;在制度内容上,条文之间存在交叉与重合.民法总则第85条未明确决议撤销权行使的期间,公司法第22条仅规定决议撤销对公司登记具有溯及力.文章以决议撤销制度的内容冲突为切入,通过对决议的内部生成机理解剖、外部效力实证考察及比较法分析,
围绕着股东会决议之性质,存在法律行为说和意思形成说两种不同的理论,前者采个体主义方法论,以自由价值为主,兼顾平等;后者采整体主义方法论,以效率价值为主,兼顾自由.明晰二者的差异源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不仅有助于厘清二者的关系,更有助于选择理论:何种理论能更好的指导法律规范,并可更好的回应对法律所调整的对象,何种理论便是应当采用的理论.股东会决议是一个具有部分决、资本决与程序性特征的决策权分配与意思优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创作与消费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频繁发生,每个人既是商业网络内容的接受者,又是创造者,这是《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制定时未遇到的挑战。我国《民法典》编纂应当回应商业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二十一世纪这一商业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以引领世界各国的民法发展。商业网络服务相关的侵权,是《民法典》编纂中债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民法典》总则进行对应性指导。如果制
《民法总则》把决议行为放在“民事法律行为”中予以规定,决议行为的性质应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但决议的效力并不完全等同和适用法律行为的效力规范.《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对决议行为瑕疵的效力做了相应的调整规定,把决议行为分为决议不成立、决议可撤销和决议无效的“三分法”模式,单独规定了决议不成立的情形.但决议不成立和可撤销之间可能会产生法条竞合,还应该进—步明确和规范决议不成立的情形,包括伪造会议记
有限公司股权变动模式为何,学说林立,尤其是债权意思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之争最为激烈.文章从应然与实然两个层面分析,得出股东名册应作为股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形式主义符合股权转让交易的性质与目的,也更有助于交易的效率与安全.而意思主义论者批驳形式主义不合现行法的解释的逻辑错误.股东名册在现实中的不规范应予改进,以恢复股东名册应有的功能.而股权质权应采工商登记成立主义,但民法典制定时,应在立法技术上为将来股
中国公司法未规定清算义务人制度,但《公司法解释(二)》却明确规定了清算义务人制度.因该制度的规定,司法实践中有关清算义务人的责任纠纷案件逐渐增多.但清算义务人毕竟是新规定的制度,且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规定,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其中仍有许多不明确和不完善之处,在理论界,对清算义务人的概念、范围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拟结合司法实践中的状况,就清算义务人制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理清思路,对理论和实践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