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文教育融合与复合型教师能力培养”国际研讨会第四组讨论情况汇报

来源 :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安庆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lixi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讨论,第一是会议主题适应了农村中小学的需要,适应了课改的需要,适应了教师专业素养养成的需要,从根本上说适应了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需要;第二是实现了国际视野、多元对话的需要: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研究与操作的对话,决策与实施的对话,问题与经验的对话,以及兄弟院校之间的对话,特别是培养和使用的对话。
其他文献
传统的高师教育类课程存在诸多问题,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的要求。要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高师教育类课程必须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改革,从整体上改革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
本文结合物理教法的课程实践,对一些有效的做法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指出:为培养复合型的师资,必须密切联系和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手段,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抓紧和落实教育实习的管理和指导环节,为学生开拓参与、互动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等。最后,文章还提出了在全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的设想,并就此机构的功能提出了四点建议。
我国的各级师范院校,被称为"教师母机",她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师资后备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存在的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特别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的张力越发显现后劲不足。改革传统的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我国各级师范院校迎接21世纪对教师挑战的关键。
本文探讨了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其专业知识应是"金字塔型"、的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其专业品格表现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对教育事业挚爱的社会品格,其专业技能表现为高超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以此为参照系,在学制、专业口径上重新定位,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树立现代课程理念,促进课程的多样化、现代化与规范化,朝着"少而精、新而实
教师知识结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视野下教师知识结构要体现复合、多元、开放、发展的特点,建立复合性、本体性、工具性、经验性、策略性和态度性的完善有效的知识结构。并通过职前培养、岗位培训、实践运用、团队合作、终身学习和建章立制等多种途径,使教师知识结构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由来已久,现代倡导创新教学,就应积极研究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探究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实施策略。就此提出了笔者的"三新"实践做法,求教同仁。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深层次的基础教育建设系统工程,它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科学理念积淀的不足、教师整体素质较低等方面因素影响,进展比较缓慢。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教师必须明确课程与教学的当代视野、立场与逻辑,建立恰切的课程改革方法,建立"研究与发展"型的教师队伍。
文化构成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科学人文教育相融合是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作为专业教师,除学科的、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外,还要打下科学人文互补的通识知识基础。构建"三个系列、三个层面和一个特色"的通识教育平台,开展人文实践,形成人文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论文阐述了理科教材编写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意义,讨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以高中化学新教材编写中渗透人文精神为案例作了分析与阐述,以期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为科学人文教育融合和复合能力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是构建受教育者文理知识渗透、科学人文素质嵌合、科学人文精神互补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有效途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机制有三种。根据现实情况,作者提出了一种模式:半保留半渗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