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阳明病篇渐明“知”之重要“法”之纲纪

来源 :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zb3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说到阳明病时,通常会认为阳明病是腑实证,选用的方子多是承气汤以及麻子仁丸等.结合临床,反复对阳明病脉证并治篇研习,放置于《伤寒论》通篇文中细读及解悟,通过反复对比经典条文且通篇对照,不难发现:由于现在临床汗法以及下法的不当应用实际由太阴转属阳明的较多,而栀子豉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的是阳明变证。目的是利小便去湿热,其热与实是因为来源于水湿故而选择利小便的方法,且符合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的原则。由于水湿阻碍到了气化,而利湿恢复气化即是承气之法。不能不知。后世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的学术特点应该是对其的发扬。临证较常用。由虚所致阳明证候,从而可容易理解少阴病急下证。中医的精髓是气化之理。生气通天论以及百病皆由气生。这些都是高度总结的理论。内经讲亢乃害,承乃制。承则制亢之意。承气即制气的办法。由于气机过亢有程度的区别以及造成气机亢盛的原因不同,故而承气的方法亦应该不同。必须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与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柴胡证治不同。在现今结合临床当用大、小、调胃承气之方治疗腑实症候的固有,这里不多说。但临床多见因西药副作用或简单泻药攻下后造成大便难的、以及阳明病不能食,中寒者的大便初硬后澹的固痛便较多。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塘,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与水则哆。这当是阳明之虚病。正常的阳明当是多气多血之象。由于体质禀赋以及用药的原因(西药的普遍应用看说明书的不良反应,可知其副作用大多是对肠胃的伤害),实际到这里就诊而所看到的阳明病气少、血淤的证候较多。多伴呕逆、不能食等。而这些恰是不可攻的症候。即使有可攻之急症亦须谨慎。否则伤正气。
其他文献
《伤寒论》“结”病机存在于伤寒传变、变病、坏病等各个环节中,理清“结”病机有助于认识理解《伤寒论》,并指导临床实践。同时还应注意,《伤寒论》中“结”所致病证具有其特殊性:首先,《伤寒论》中的邪气为寒邪和风邪,其中风邪亦偏有寒性,寒邪易伤阳气,如太阳病不解,阳旺则传入阳明,阳衰则传入少阳,若阳一再衰即转为三阴证,故伤寒病治疗应时时顾护阳气。其次,伤寒病的“结”,多为化气所致,即寒邪入里化热,所谓化者
本文介绍了三例患者。患者1,支气管哮喘,从症状及舌脉看,胸满闷、心烦、便秘、心下痞硬、苔黄燥厚、脉弦数,为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从体质角度看,形体肥胖、肌肉结实、腹部充实,按压抵抗有力,为大柴胡汤体质。综合二者,无疑是大柴胡汤证,予以大柴胡汤即可治病又能调体。面红唇紫、左下腹压痛、下肢皮肤干燥粗糙、舌暗红为典型的桂枝茯苓丸证。三诊时,大柴胡汤证不明显,血瘀证仍在,故投以桂枝茯苓胶囊长服善后。患者2,慢
本文拟从伤寒论阳明发黄证中诸方谈其法对后世湿热病治疗的影响。对于阳明发黄证,清代医家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中说:“太阳阳明俱有发黄证,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然黄有不同,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证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证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能除热邪留
甘草干姜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本条本讲在表证兼阴阳两虚的情况下,误单纯用桂枝汤进行治疗.误治之后,由于本已阳虚复又发汗伤阳,阳伤阴虚,气不化阴,阴津不足而出现的厥逆,咽干,烦躁,呕吐等症状.此时,已由表证转为里证.由于阴阳俱虚,且阳虚为主,治其当先,恢复阳气
石膏作为清热剂的代表,其安全速效,在疾病治疗中应该比附子有着更广泛的用途。不光是外感发热,在治疗治疗自身免疫,无菌性炎症等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有着很好的疗效。药物本身并无优略之分,经方的魅力关键在于对症,辨证的准确。对于符合阳明经的热证,包括外感发热,很多慢性疾病都可大胆选用白虎汤等经方,可达到价格低廉,起效迅速,效果明显。在临床之中,将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越婢汤等含有是石膏的方剂运用在
阳明病在里实热的总病机基础上,既有邪气之分,又有三焦之别,还有伤及气血分的不同,更有病情轻重程度的区别,包含以上诸多相应的方证,其舌、脉及临床表现难于用简短的几个症状归纳概括之,因此,仲景先师以“胃家实”三字高度概括了阳明病的总病机。这就提示人们,一方面要抓住“里实热”这一总病机,又要对每一具体方证作深入、细致地探讨,才能在临床实践中选好方证,做到方证相应,从而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当归芍药散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谓是难病奇方之一,使用本方认为主要思路以六经、八纲来分辨,从表里来说属里证,从阴阳来讲属阴证(足厥阴肝、足太阴脾),从虚实来看属虚实夹杂,从寒热来谈偏于寒证。病因为肝郁脾虚,湿邪内停,病位在肝脾,症状可出现血虚(面色萎黄、头昏、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等),脾虚有湿(大便软而不爽、小便不利、口钻),脉弦等。从气血而言,则是以湿邪兼入血分的方剂。其应用的重点在腹
笔者通过全国经方论坛学习对"方证对应"有较深的感悟和体会,认识到六经即是疾病六类症候反应,六经发病机制,执简驭繁的六经辨证方法,方证对应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四项.通过方证辨证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明显疗效,显著提升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医圣《伤寒杂病论》制方药少而精,药廉效宏,其方剂在历代中医研究探索的著作中常被论述.临床应用极为广泛,远超于原著的主治范围.本人临床使用柴胡剂类方,随症合方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文章简要的论述了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方治疗多种病症,诚为经方学习同道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诚为六年北京之行,五年经方论坛学习的汇报.
腹诊,即腹部的触(切)诊。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肌性防御反应,以判断虚实和决定病型。相对于此,现代医学的腹部诊察主要从专业解剖学角度观察内脏各器官的肿大、压痛或有无肿瘤等。通过临床,指出因为主要观察腹壁的紧张度和肌性防御反应,所以需要让患者平卧在检查床上,双腿伸直放松,将两上肢置于躯干的两侧。检查者立于患者的右侧。检查者在检查前应把手充分暖热,以平静的心情、谦和的态度来采集所见征候,这一点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