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和肝移植术后的乙肝三系统定量观察

来源 :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51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人工肝技术和肝移植手术对重症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方法:乙肝三系统定量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乙肝病毒DNA定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28例实施人工肝技术的重肝患者治疗前后的乙肝三系统定量和HBVDNA定量结果为:HBsAg171.19±32.1ng/ml,HBeAg0.03±0.029ncu/ml,HBeAb3.97±4.61 ncu/ml,HBcAb5.98±3.31ncu/ml,HBVDNA1.1*107±6.81*106 cop/ml和HBsAg 168.14±39.4 HBeAg 0.02±0.023 HBeAb 3.95±4.34 HBcAb
  6.41±3.13,HBVDNA1.1*107±6.23*106cop/ml。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26例施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治疗前后的乙肝三系统定量和HBVDNA定量结果分别为HBsAg 144.65±77.0ng/ml,HBeAg0.02±0.028 ncu/ml,HBeAb 4.32±6.43ncu/ml,HBcAb 6.04±4.88 ncu/ml,HBVDNA1.0*107±6.89*106cop/ml和HBsAg 6.54±3.32 ng/ml,HBeAg 0.02±0.016 ncu/ml,HBeAb 4.79±6.44 ncu/ml,HBcAb 5.97±4.64 ncu/ml,HBVDNA 1.04*102±3.40*102cop/ml。除HBeAb和HBcAb P值>0.05外,其他项目P值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移植手术可有效清除乙肝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人工肝技术延长了重症乙肝患者的生存时间和质量,为肝移植手术创造了合适的条件和机会,赢得了时间。
其他文献
本文对自主神经进行了解剖学和生理分析了,重点对内脏的疼痛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骶髓后连合核(DCN)是盆腔内脏痛信息和躯体非痛信息的汇聚点;盆腔内脏信息和躯体信息在DCN内的汇聚点可能是牵涉痛的结构基础;DCN向臂旁核(PBN)的投射参与盆腔内脏痛信息向高位脑中枢的传递;P物质、GABA、甘氨酸、5-HT是参与盆腔内脏痛信息传递和调控的重要神经递质。
引起颈肩、背部脊柱区、腰腿痛的各种椎管外伤害性刺激,脊神经后支是其主要的传入中枢通路。近年来,随着对急、慢性非特异性颈肩腰背痛的研究不断深入,源于脊神经后支的疼痛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此类疼痛发病率高,常规疗法效果较差,且容易复发。如何正确认识此类疾病,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脊神经进行了解剖分析,对脊神经后支痛的临床诊断进行了探讨,重点对脊神经后支痛的治疗进行了阐述。
本文分别介绍周围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tve stimulation,PNS)、脊髓电刺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运动皮层电刺激术(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四种神经调控技术对于疼痛的治疗机理、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案以及临床疗效。  
本文对14例采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救治急性毒鼠强中毒的病例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时期毒鼠强中毒常规救治的8例患者对比,分析结果发现HP+HD能明显缩短患者昏迷时间和抽搐停止时间,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近年来,国内外在乙型肝炎重症化的机制与诊断、永生化细胞系和干细胞研究、肝衰竭动物实验、重型肝炎肝衰竭的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下面分别阐述了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的变化、乙型肝炎重症化机制的研究进展、永生化肝细胞系与干细胞研究、肝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人工肝干预治疗、NAC在肝衰竭中的应用研究、ELAD生物人工肝研究的进展、重型肝炎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本文就建立分化良好的永生化肝细胞方面的技术策略做一综述。主要介绍了永生化的研究策略主要分为三方面:病毒癌基因介导的永生化、端粒酶介导的永生化和Cre重组酶介导的可恢复性永生化。建立基因组稳定、无致瘤性的永生化人肝细胞的最好方法是使SY40T抗原和hTERT基因共同表达。SV40T抗原延长细胞寿命使细胞避免M1衰老期,hTERT维持端粒的长度和稳定使细胞逃逸M2危机期和其他严重、无法预计的基因异常突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患者时血白蛋白、球蛋白及PTA值的变化;方法:用SSPS10.0统计软件分析71例(139例次)持续缓慢选择性血浆置换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48小时后血白蛋白、球蛋白、PTA值及治疗48小时后胆红素“反弹”的观察,并与36例(79例次)单纯血浆置换患者比较;结果:CPPE组治愈好转率(59.164)高于SPE组(x=3.933,P0.05);CPPE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及
目的:研究新综合疗法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新综合疗法组总有效率及存活率均优于旧法组;新综合疗法组之肝性脑病、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均低于旧法组;新法组显效者退黄时间明显少于旧法组。结论:新综合疗法中体现了综合治疗、序贯治疗及中西结合的指导思想,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表明新综合疗法方案较为合理、科学。
目的:构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真核表达质粒,为hTERT稳定转染细胞提供简单、快速的检测方法,并为建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hTERT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真核表达质粒VR1012-GFP-hTERT,筛选阳性克隆进行双酶切、PCR和序列测定,转染HepG2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TERT与GFP的表达情况。结果:双酶切、PCR鉴定结
目的:建立猪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评价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中国实验小型猪(五指山系)11只(雌性,7~8月龄,18~25公斤重)随机分为对照组((n=5)和治疗组((n=6);另中国实验小型猪(五指山系)4只(雌雄不限,18~25公斤重)用来提供正常血浆。结果:1.给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红素升高,PTA降低,治疗组经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