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文物图像资料看汉唐吹奏乐器的发展

来源 :中国音乐图像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j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文物图像对于研究、总结汉唐吹奏乐器的总体发展规律、每一时段发展特点以及某一种类吹管乐器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推断,音乐文物图像应当是整个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来源,在某些文献记载匾乏甚至缺失的时期,甚至成为唯一的资料来源。诚然,研究结论的得出并不能仅仅依靠图像,还需要与文献等其他研究途径相互印证。对于音乐图像的使用,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客观。
其他文献
研究阐明:对石窟壁画乐器图像的研究,意义并不在于简单地去论评其是真或是假,更不能不经过考察,直接像物质性的乐器一样加以引用;不能将石窟壁画乐器的认识脱离宗教的母体,要将乐器
文章介绍了数字化音乐图像,包括胶片摄影技术的音乐图像、摄影与数字音频技术相结合的音乐图像等,并探讨了数字化音乐图像的拍摄理论。
太空影像成为中国影像越来越重要的类型,其中涉及音乐的部分,更是至为珍贵的太空音乐图像材料,其在认识太空音乐的存在与发展、太空音乐的传播与应用、人类在太空的音乐生活等许
文章介绍了绘画音乐性的基本定义与功能,阐述了绘画音乐性的表现方式,有移情与想象功能的表现方式和联觉功能的表现方式,最后,就绘画音乐性的作品呈现方式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相关契丹-辽时期遗存琵琶伎乐飞天浮雕、出土壁画、文物的研究,可以看出契丹-辽时期琵琶主要以四弦曲项琵琶、五弦曲项琵琶的应用为主;“弃拨手弹”的演奏方式上也开始
笔者认为,虽然契丹-辽实行禁书政策,使人们难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文字资料,但在历史遗址(迹)、墓葬壁画、民间收藏中,却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像资料,使人们能够透过这些图像看到
通过前期对舞台、藏本及“刻”“画”艺术三个探究,已经认识到,戏曲或曲艺等岭南民间俗乐总以题材、表演形式、服饰、布景等多种方式渗透到雕刻、绘画、文学、民俗等领域,这些鲜
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经中记载有“琉璃琴”,或以为“琉璃琴”即是印度的维那,但佛经中的“琉璃琴”在巴利文献中只知道是一种黄色橡木制的琴,琴的形制与演奏方式完全不得而
文章介绍了箜篌形制的多样性、时空的多向性、形态的多变性、审美的多面性,以及文化的多元性,并就其音乐表现的多解性进行了探讨。
文章介绍了晋南地区保存的宋金杂剧乐队图像,并就宋金杂剧乐队图像研究了其编制、高配置的乐队、低配置的乐队,探讨了宋金杂剧艺术的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