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银纳米材料的代谢及其安全性考虑

来源 :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k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降解、化学活性强,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医用敷料、婴儿用品,以及冰箱、服装、食品包装的抗菌涂层。纳米银在环境及体液中易溶出有毒的银离子,可能给环境与健康带来威胁。近年来,纳米银安全性引起政府机构与公众的密切关注,其环境与健康效应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纳米银的安全性研究仍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有待解决:如纳米银的表面修饰与生物分布、毒性的相关性;纳米银产生毒性效应是否依赖于细胞类型;纳米银产生的细胞应激及诱导毒性的分子机制、标志物;纳米银在生物体内的化学转化、转运与毒性的相关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组开展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表面包被影响生物体内纳米银的分布,并能显著降低细胞毒性。纳米银毒性的生物机制研究,阐明了内质网应激是其毒性的早期标志。当人血管内皮细胞、肺上皮细胞、肝上皮细胞低剂量暴露于纳米银时,肺上皮细胞产生明显内质网应激、继而诱导细胞凋亡,而另外两种细胞不产生明显应激效应,表明纳米银毒性依赖于细胞类型。纳米银与细胞作用,还可导致基因毒性;纳米银和银离子引起的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的程度并不相同,说明银纳米颗粒和银离子引起基因毒性的机制有所不同。关于纳米银毒性的化学机制,探讨了细胞内纳米银的摄入途径、降解和转化与其毒性的相关性。借助于同步辐射nanoCT单细胞成像、X射线吸收光谱(XAFS)技术,首次将纳米银的细胞转运、化学转化与细胞毒性在时间与空间水平上关联;结合分子与细胞生物学证据,揭示了细胞毒性的化学机制:银由单质转变为银硫键,导致细胞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细胞毒性。
其他文献
  [目的]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人工纳米产品应运而生.在纳米材料的生产、应用及处置过程中,其会不可避免的进入水体,从而对水生生物甚至水体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危害,
会议
  [目的]合成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氧化石墨烯,用以定量研究氧化石墨烯在动植物体内的分布聚集,以及氧化石墨烯在水生食物链中的传递、代谢、转化.以实现氧化石墨烯的生物安
会议
  [目的]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使用10nM纳米金棒对小鼠TM-4细胞染毒24小时和48小时后均不引起细胞增殖毒性,因此本研究目的是研究纳米金棒(Gold nanorods)染毒处理后,小鼠TM
会议
  自噬作为自我消化细胞质和细胞器的重要现象,通过该细胞成分被降解和再循环或能量生产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自噬参与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对代谢,炎症,神经变性等进行相应。近年
会议
  [目的]研究脂肪酸2-羟化酶(Fatty acid 2-hydroxylase,FA2H)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Silica nanoparticles,SiO2 NPs)致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
会议
  [目的]纳米氧化锌在化妆品、食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加了人群经口摄入纳米氧化锌的可能性.已经有一些动物水平上经口毒性研究的报道,但长期暴露和在疾病模型上的研究非常
会议
  [目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独特理化性质的纳米材料,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生物以及医学领域中.本研究揭示MWCNTs经气管滴注后大鼠血清代谢表
会议
  纳米脂质体自身无毒,可作为药物转运系统包封抗癌药物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纳米脂质体通过表面修饰、改变脂质构成比等方式可获得新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聚乙二醇修饰的
会议
  [目的]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是一类由Ⅱ-Ⅵ族或Ⅲ-V族元素组成的、稳定粒径在2-20nm之间的荧光半导体纳米材料;其中碲化镉量子点(CdTe-QDs)是应用最广的QDs材料之一,
会议
  纳米毒理学研究证实超细粒子可通过肺血屏障进入血流,参加全身血液循环,提示纳米材料暴露对血管系统存在潜在影响.我们在充分了解血管毒性化合物及毒性机理的基础上,分析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