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2SFCA的城市生态游憩服务供需空间匹配性评价——以西安城区为例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un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休闲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态空间所提供的游憩服务。西安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游憩服务需求与生态游憩空间供给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揭示生态空间游憩服务供需空间匹配关系,提出针对性的空间优化对策,对优化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缓解生态游憩服务供需矛盾、提升居民福祉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利用互联网地图API以及谷歌遥感影像,获取了西安市城区3053个居住区和248个生态游憩空间数据,结合福利主义游憩观、可达性理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基础理论,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对西安市城区生态空间游憩服务进行研究。借助重力型两步移动搜寻模型构建西安市生态游憩服务供需匹配性模型,基于步行、骑行、公交、自驾四种出行模式,分别对社区级、区级、市级三种不同等级的生态游憩服务的供需空间匹配性进行分析,并依次整合不同等级生态游憩服务、不同出行模式从全域、各行政分区、各环线圈层等不同角度对供需关系进行分析,进而通过识别冷热点,划分西安市生态游憩供需格局优化的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针对性优化对策,以期为西安市居民生态游憩福祉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居民对日常游憩不同出行方式的心理阈值存在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得出西安市居民日常游憩出行方式具有多样性,且不同出行方式的心理阈值存在差异,分别为:步行(15min)、骑行(20min)、自驾(25min)、公交(30min),因此,基于不同心理阈值确定了不同出行方式的搜寻半径。(2)不同等级生态游憩服务的供需空间匹配性差异显著。将西安市城区生态游憩空间划分为社区级(<0.05km~2)、区级(0.05~0.10km~2)、市级(>0.10km~2)3个等级,分别基于步行(15min)、骑行(20min)、自驾(25min)、公交(30min)4个搜寻半径对其所提供的生态游憩服务进行供需空间匹配性分析,总体而言,市级生态游憩服务的供需匹配性最佳,区级次之,社区级最差,不论采取何种出行方式,社区级生态游憩服务供需相对均衡的占比均不超过5%,供给短缺最为严重。(3)不同出行方式之间生态游憩服务的供需空间匹配性存在差异。以骑行方式出行时,各等级生态游憩服务的供需匹配性均优于其他3种出行方式;公交和自驾方式下的供需匹配性分区比重相似,均表现为较大程度的供不应求;以步行方式出行时,各类生态游憩服务均存在较大范围的供给稀缺区,且供给稀缺区所占比重与生态游憩服务的等级存在正相关关系。(4)西安市生态游憩服务供需空间错位明显。综合各等级生态游憩服务的研究结果发现,生态游憩服务综合供需匹配性值具有―边缘——核心‖递减的趋势特征,整体表现为―大面积短缺,小范围均衡,而局部饱和‖的供需空间错位。进一步对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的区域进行剖析,发现不同出行方式下存在不同的供需矛盾焦点,骑行方式下生态游憩服务的供给短缺区最少,且短缺程度较低;步行方式下的供给短缺区最多,且短缺区程度高;公交与自驾两种出行方式基本处于生态游憩服务供给中等短缺状态。(5)西安市生态游憩服务供需空间匹配性的区域差异显著。对比不同行政区,发现生态游憩服务的供需匹配性具有―新城优于老城‖的特点,如位于城区北部的未央区供需匹配性最好,而碑林区、新城区供需匹配性最差,莲湖区供需匹配的不公平性最为严重,雁塔区、灞桥区以及长安区内供需匹配性各分区的占比相对均衡,但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对比不同环线圈层,发现各圈层区域之间供需匹配性差异明显,供需匹配性值具有―内环——外环‖递增的趋势特征,而供需相对均衡状态在―二环——三环‖区域表现最优。(6)针对不同类型区应采取差异化的空间优化对策。基于生态游憩服务供需空间匹配性的冷热点分析,将西安城区划分为城郊生态开发型、外缘压力承接型、核心重点补给型、内城生态修复型四大类型区。城郊生态开发型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外缘压力承接型应在提升游憩供给的基础上适当承接核心压力,核心重点补给型应在重视生态补给的同时疏解自身压力,而内城生态修复型应在严控用地类型的同时加强生态游憩修复。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年上升,其日常出行的消费观念、活动类型以及居住生活需求产生了一系列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以及均衡对城市居民居住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居民对日常生活多元化的追求日益增长,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社区设施数量、种类匮乏等问题渐渐凸显,城市规划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本
学位
家庭教育的启蒙性与持久性,决定了家长在残疾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残疾儿童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当前残疾儿童家庭教育存在残疾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关注程度不足、家庭教育指导人才缺乏、家庭教育内容片面、家庭教育指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建议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家庭教育的角度,完善残疾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法律体系,加快高校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视新时代特殊儿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挥学校和社
期刊
<正>教育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要从心开始。作为班主任,巧妙运用心理效应能更好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正向成长与发展,教育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笔者在文中浅述了班级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九种心理效应,探索班级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一、“南风”效应,温柔地感化学生著名作家拉封丹曾经创作了这样的一则寓言故事,其中主要的故事情节是:北风与南风要对比一下威力,看看谁能将行人身上的所穿的厚大衣脱掉。
期刊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及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联系不断加强,旅游社区空间冲突问题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学术界对于空间冲突的研究多涉及城市或者生态脆弱区等宏观层面的探讨,对微观尺度的空间冲突涉足不深。笔者关注到微观尺度的空间冲突研究较少,尤其是缺乏对旅游社区空间冲突的研究,回民街作为西安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是城市旅游热点的缩影,承载着居住、商贸、旅游等多重功能,在回民街这一特定的
学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文化需求不断升级,创意型经济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期,创意空间作为创意经济的空间载体,各地积极推动创意空间的规划与建设。随着社会发展,创意空间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公共空间的营造显得愈发重要,创意街区是微观层面的创意空间,其公共空间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对创意阶层的吸引力。在此背景下,如何营造高品质的创意街区公共空间,满足创意阶层的空间诉求,成为了地理学、规划学及其他相
学位
<正> 乳房缩小成形术为巨乳症(乳房过度增生、乳房肥大)的整形手术。在众多的术式中,Strombeck介绍的横形双蒂法设计简明,容易掌握,安全可靠,成形效果亦佳,为国內外所沿用。我们自1984年以来,为4例巨乳症患者施行乳房缩小成形术时,皆仿照Strombeck术式(本文暂称横形双蒂法),经随访观察,效果满意(见图l~2)。为探索我国女性乳房的正常标准,曾对中青年女性进行乳房测量,提出适合国人乳头
期刊
肇始于上世纪60年代Glass学者对伦敦内城区城市更新的研究,“绅士化”一词被用于描述高收入群体置换低收入群体的阶层更替现象或过程,此后其作为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在社会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中掀起持久不衰的研究热潮。城市发展机制的多元化致使不同类型的绅士化现象相继涌现,如“旅游绅士化”、“乡村绅士化”、“新建绅士化”、“教育绅士化”、“商业绅士化”等。随着城市对公园绿地和滨水空间
学位
<正> 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第七次工作会议于1990年4月5日至8日在武汉市举行。出席这次工作会议的代表共83人。他们分别来自全国各天文单位,有关大学,省、市、地区科协,地方天文学会普及委员会以及有关天文馆、青少年宫(科技站)等。中国科胁普及部的同志也到会指导,湖北省,武汉市科协领导、湖北省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理事长等出席了开幕式。
期刊
人地关系问题是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开展乡土—生态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推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发挥区域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以及自然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运用韧性理论分析乡土—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的基础上选取位于秦巴地区的安康市为研究对象,依据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将韧性理论的抗干扰、恢复性、协调性贯穿乡土—生态空间格局变化的全过程,分析出1980-2018年间
学位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用这样直接、浓烈的抒情方式表达了对地方之爱,激荡灵魂,震撼人心。关于对地方的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从学者段义孚提出“人们并不是生活在地理空间的框架里,而是生活在充满内涵的世界中”标志着人文地理学中地方相关研究的开始,再到国外学者Steele于80年代初第一次提出了“地方感”的概念,地方理论的研究开始走向成熟。在地方感研究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