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游览诗初探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_SQ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创作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足以使其称为大家。在他一生丰富且多样的诗歌作品中,游览诗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一方面,这与他诗歌创作的起因密不可分。在他皓首穷经、孜孜不倦地钻研理学的一生中,诗歌创作并非专门之事,而是要靠朋辈同游来激发诗兴、提供契机。另一方面。朱熹本人亦有着极高的诗才,能够使用擅长的古诗体裁模山范水、这表情达意,使得他的游览诗情景交融、真诚动人。以往对朱熹诗歌的研究,较为关注他的理学诗、山水诗等,并未从游览诗的角度加以研究。有感于此,论文以朱熹的游览诗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诗歌的创作缘起与写作关怀,以及《南岳唱酬集》、游庐山诗等体现出的对话意识,兼涉理学群体在游览诗共有的情感与关怀。围绕朱熹的游览诗,论文先从创作缘起加以讨论,在第一章着重探讨同游对朱熹游览诗创造的重要意义,并分析其中体现的友道和理学家在与朱熹同游时的情感表达。第二章分别从《南岳唱酬集》与游庐山诗,以及朱熹游览时的时间纵横情思展开,关照朱熹在游览时所展现出的对话意识。第三章从朱熹游览诗中多次出现的“幽”字出发,从个人幽怀、哲理化的空间感和理学群体的共同关怀出发,探讨朱熹游览诗中的那些未发之趣。第四章则简略介绍朱熹游览诗描述、抒情特征与风格。
其他文献
艾芜是一位终生勤奋耕耘的著名作家,他前期创作描述个人在滇缅边境地区独特经历的《南行记》等作品,为他后期创作带来了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他因此也被打上了“流浪文豪”的标签。后期进一步致力于描写抗战期间中国乡土社会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描写战争下的不同生存状态,寻求人民解放的光明前景。回顾艾芜的一生及其小说创作,他深切同情底层人民,那颗赤子之心伴随一生,而他的作品也像他本人写照,书写底层人民,表现出深刻的
学位
革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革命传统教育课文作为下一代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材料,理应成为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然而诸多问题显现在当前中国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作品的教学之中:教师很少进行此类课文的研究,多用传统方式教学;学生读得少,不愿读。在面对这类课文时,教师和学生都浅尝辄止,无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因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学位
鲁迅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伴随着西方图像理论传入中国,“读图时代”真正到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图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因而图像学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视角和方法。鲁迅的文学活动始终与美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鲁迅研究中虽然早已出现有关“鲁迅与美术”的研究,但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仅限于梳理鲁迅的美术活动、考察鲁迅的艺术身份、探讨鲁迅文本
学位
第二学段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教师要直面习作起步难的困境,需正确着力“词句段运用”,精准把握语用价值,精心搭建多维的语言实践平台,围绕语文要素瞻前顾后,立足语用学情巧教趣学,逐步提升第二学段学生的写作能力。
期刊
“80后”作家孙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新锐力量之一,其作品形成独特的风格,引起学界持续关注。首先她繁密冷艳、凌厉酷烈的语言风格与同时代女作家的温柔细腻相比显得富有个性,狠辣苍凉的文风在女作家群中成为异类。其次,她是一位对伤痕迷恋的作家,由于过早地体会到生存的艰难,她的作品往往都是直刺向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和情感失落者的精神世界。她尝试治愈这些伤痕,以冷酷的笔触深入人物伤痕,塑造了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想
学位
本论文以新疆当代汉语诗的重要代表作家作品和流变作为主要讨论的对象,旨在对新疆当代汉语诗的历史流变及创作成就进行梳理。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新疆当代汉语诗的诗歌流派以及具体诗人作品进行细致分析,进而把握新疆当代汉语诗的流变过程。在中国当代汉语诗歌流变的总体观照中把握新疆当代汉语诗的成就、意义和价值,以促进新疆当代汉语诗的资料整理和学术积累。论文对新疆当代汉语诗在十七年时期和文革时期、新时期
学位
20世纪80年代,格非在文坛崭露头角,以其小说对形式、技巧的巧妙实验,对叙事迷宫的有意构造,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后,随着文学外部语境的变化与文学自身的演变,格非的小说创作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就格非的整体创作而言,不管是前期对小说形式艺术的有意凸显,还是后期对现实的逼近,与传统的对话,其创作始终不离对意象的使用。生动、精准、寓意深刻的意象选用,巧妙、匠心独具的意象经营,不仅促成了格非小说独特
学位
叶兆言作为文学世家子弟,在特殊家庭氛围的影响和个人兴趣的驱使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尝试写作,至今仍因早年完成的“夜泊“秦淮”系列而备受瞩目。“秦淮”作为南京特殊的地理、文化符码,既为叶兆言的创作提供了现实支点,也因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展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其后,“秦淮”元素在他的创作中发生了变化,最终成为一种标签。本文将叶兆言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即:1987-1990年,代表作,夜泊“秦淮
学位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家,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以及文学史上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广受好评,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人的内心情绪进行剖析,打开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另一扇门,这是施蛰存作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先锋性的一面。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施蛰存小说中古典性的一面。施蛰存的成长离不开中国的文化语境,离不开古代典籍的浸润,他非常成功地将
学位
本文通过纵向梳理苏州书坊的历史发展,结合特定时代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情况,从社会阅读风气、士商观念变化、文人弃巾行为等多个角度,重点考察明清文人群体对苏州坊刻阅读与出版的参与,以及地方文人审美对苏州坊刻装帧特色的影响与塑造。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第一,苏州书坊的历史考察。苏州书坊起源于唐末江东一带坊间私历的印售,成长于五代时期南方诸国的印刷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明清时期则是苏州坊刻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