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蛰存小说的古典情结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oh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家,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以及文学史上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广受好评,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人的内心情绪进行剖析,打开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另一扇门,这是施蛰存作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先锋性的一面。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施蛰存小说中古典性的一面。施蛰存的成长离不开中国的文化语境,离不开古代典籍的浸润,他非常成功地将这些极具古典意味的元素融入到他的现代主义小说中,而这恰恰构成了他作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独特性所在。施蛰存的古典启蒙来自诗词,在接触外国文学前,他常喜爱读的书是李义山的诗集,喜爱徜徉在古诗词中。作家的早年经历与后来的小说风格关系紧密。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是施蛰存小说创作的土壤,施蛰存深谙中国文字的魅力,因此他并没有全然摒弃古典文学,将自己生命中的古典情愫一一倾泻在小说里。本文包括绪论、主体三章及结语。绪论从研究现状、中国古典文学之于现代作家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三个方面阐述本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第一章探讨施蛰存的小说为什么会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古事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分别从作者本人的历史意识、对民族性的认同、以及对乡土的眷恋情怀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章作为分析施蛰存小说的最重要环节,意在阐明施蛰存小说如何从古典审美的角度完成了对现代主义小说的改造,分析作家如何在现代小说的叙事框架内通过对意境、意象的执著恪守,以十分抒情的笔调表现了现代人的现代情绪,从而形成了施蛰存式的现代主义小说文本。最后一章建立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从语言层面入手,阐述了施蛰存的小说在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下,呈现出的审美特征。语言作为构成小说文本的最小单元,是我们阅读小说的第一道门槛,也是小说风格形成的基础,正是由于语言文字具有的古典要素,才让他的小说风格别然于他人。结语部分从施蛰存对现代主义小说的贡献和对后来者的影响两个方面总结施蛰存小说创作的意义,呈现施蛰存在文学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他文献
孙频是“80后”著名女作家,自2009年发表小说开始,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她的小说以激进的心理分析引人瞩目,而其笔下对历史的书写和当下现实的观照也往往令人沉思。纵观其创作:既有极端的撕裂、尖锐的疼痛、酷烈的情感,也有冷峻的反思、严肃的诘问、深刻的洞察,其渐进演化显示了孙频丰沛、灵动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她在不同创作阶段思考重心的转移。整体而言,在孙频的作品中,对罪感意识的关照尤为突出,
学位
以礼解经是《春秋》三传的共同特色,“礼也”“非礼也”断语的运用是三传以礼解经的一种重要体现。但是,因为“礼也”“非礼也”断语的评论对象广泛,加之春秋时期的“礼”本身处于一个发展变化阶段,这使得“礼也”“非礼也”断语复杂难懂,研究“礼也”“非礼也”断语本身,能使我们对三传有更深入的理解。结合《左传》《国语》等文献对三传“礼也”“非礼也”断语生成的背景及过程进行了整理。我们认为如前贤所论,春秋时期仍然
学位
艾芜是一位终生勤奋耕耘的著名作家,他前期创作描述个人在滇缅边境地区独特经历的《南行记》等作品,为他后期创作带来了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他因此也被打上了“流浪文豪”的标签。后期进一步致力于描写抗战期间中国乡土社会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描写战争下的不同生存状态,寻求人民解放的光明前景。回顾艾芜的一生及其小说创作,他深切同情底层人民,那颗赤子之心伴随一生,而他的作品也像他本人写照,书写底层人民,表现出深刻的
学位
革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革命传统教育课文作为下一代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材料,理应成为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然而诸多问题显现在当前中国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作品的教学之中:教师很少进行此类课文的研究,多用传统方式教学;学生读得少,不愿读。在面对这类课文时,教师和学生都浅尝辄止,无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因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学位
鲁迅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伴随着西方图像理论传入中国,“读图时代”真正到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图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因而图像学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视角和方法。鲁迅的文学活动始终与美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鲁迅研究中虽然早已出现有关“鲁迅与美术”的研究,但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仅限于梳理鲁迅的美术活动、考察鲁迅的艺术身份、探讨鲁迅文本
学位
第二学段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教师要直面习作起步难的困境,需正确着力“词句段运用”,精准把握语用价值,精心搭建多维的语言实践平台,围绕语文要素瞻前顾后,立足语用学情巧教趣学,逐步提升第二学段学生的写作能力。
期刊
“80后”作家孙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新锐力量之一,其作品形成独特的风格,引起学界持续关注。首先她繁密冷艳、凌厉酷烈的语言风格与同时代女作家的温柔细腻相比显得富有个性,狠辣苍凉的文风在女作家群中成为异类。其次,她是一位对伤痕迷恋的作家,由于过早地体会到生存的艰难,她的作品往往都是直刺向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和情感失落者的精神世界。她尝试治愈这些伤痕,以冷酷的笔触深入人物伤痕,塑造了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想
学位
本论文以新疆当代汉语诗的重要代表作家作品和流变作为主要讨论的对象,旨在对新疆当代汉语诗的历史流变及创作成就进行梳理。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新疆当代汉语诗的诗歌流派以及具体诗人作品进行细致分析,进而把握新疆当代汉语诗的流变过程。在中国当代汉语诗歌流变的总体观照中把握新疆当代汉语诗的成就、意义和价值,以促进新疆当代汉语诗的资料整理和学术积累。论文对新疆当代汉语诗在十七年时期和文革时期、新时期
学位
20世纪80年代,格非在文坛崭露头角,以其小说对形式、技巧的巧妙实验,对叙事迷宫的有意构造,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后,随着文学外部语境的变化与文学自身的演变,格非的小说创作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就格非的整体创作而言,不管是前期对小说形式艺术的有意凸显,还是后期对现实的逼近,与传统的对话,其创作始终不离对意象的使用。生动、精准、寓意深刻的意象选用,巧妙、匠心独具的意象经营,不仅促成了格非小说独特
学位
叶兆言作为文学世家子弟,在特殊家庭氛围的影响和个人兴趣的驱使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尝试写作,至今仍因早年完成的“夜泊“秦淮”系列而备受瞩目。“秦淮”作为南京特殊的地理、文化符码,既为叶兆言的创作提供了现实支点,也因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展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其后,“秦淮”元素在他的创作中发生了变化,最终成为一种标签。本文将叶兆言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即:1987-1990年,代表作,夜泊“秦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