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作品的绘画改编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伴随着西方图像理论传入中国,“读图时代”真正到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图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因而图像学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视角和方法。鲁迅的文学活动始终与美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鲁迅研究中虽然早已出现有关“鲁迅与美术”的研究,但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仅限于梳理鲁迅的美术活动、考察鲁迅的艺术身份、探讨鲁迅文本的语图关系等方面。真正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分析鲁迅及其作品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此期鲁迅作品的图像研究真正成为一股学术热潮。因此,从图像改编、图像叙事、图像演绎以及语图关系等角度对鲁迅及其作品展开图像学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图像学的理论基础,试图换一种眼光看鲁迅作品,从绘画美术家对鲁迅文学作品的绘画改编热谈起。这不仅为我们研究鲁迅文学作品提供一种新的眼光,也是透视鲁迅作品背后鲁迅精神必不可少的分支,更是中国文学图像改编史上的重要标识。论文除了绪论、结语外,主体部分安排为四章:第一章考察鲁迅文学作品的绘画改编基础。鲁迅的一生同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美术也深刻地影响了鲁迅和他的文学创作。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绘画色彩感、绘画空间感,这也成为鲁迅作品被多次进行绘画改编的一个坚实基础。同时,鲁迅对现实主义真实的表现与对表现主义抽象的追寻,这两方面既是鲁迅艺术创作精神的核心,也体现出鲁迅面对中国普遍的社会现实而采取的一种艺术尝试和拯救策略。第二章介绍鲁迅文学作品的绘画改编情况。通过对绘画改编者及其绘画改编形式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为鲁迅作品绘制图像的绘画美术家数量很多,而且名家辈出,其绘画改编的范围基本囊括了鲁迅的每一部文学作品,个别经典文本甚至反复被图像演绎,且改编形式也异常丰富,这些绘画改编作品运用国画、木刻、漫画、线描、油画等形式表现特色人物、描摹特定场景,绘声绘色地展现鲁迅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场面,其传播情况也十分乐观,在不同时期起着扩大鲁迅声音和启蒙大众的作用。第三章聚焦鲁迅单个文学作品的绘画改编实践。文学作品作为文本,为绘画美术家的创作提供了脚本,绘画美术家将文学语言转化为绘画语言时,必然渗透了自身的理解与创造。本章节选取鲁迅的经典文本《阿Q正传》《孔乙己》《野草》中的绘画改编实践,通过对其绘画改编作品图像造形、语图关系、语图转换、图像叙事的分析研究,探讨绘画改编作品与鲁迅文本呈现出的细微关系,进而挖掘绘画改编作品在展现鲁迅作品与精神方面存在的还原与异化问题。第四章思考鲁迅文学作品绘画改编的价值与局限。鲁迅认为书籍的插图不仅具有传播价值,更具备审美愉悦性,能够获得阅读的快感,因此他一生都在致力于促进书籍装帧、插图、连环画的发展。鲁迅的绘画改编作品中不乏经典之作,具有突出的审美与传播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鲁迅文学作品的普及化。但绘画改编作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语图“缝隙”和精神形象的“不可改编性”两方面出发,部分绘画改编作品也出现了不少“误读”现象,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可以说,鲁迅文学作品的绘画改编研究作为“鲁迅与美术”领域的一部分,在当前“读图时代”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其他文献
为了获得提取时间短、蛋白质破坏小的人发角蛋白,采用高温水氨解对人发角蛋白进行了快速提取,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所得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5℃、8 mL氨水、降解30 min,可获得分子量分布在25 kDa以下、35~48 kDa、75~135 kDa的人发角蛋白冻干粉末,分子量破坏较小。角蛋白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
期刊
近年来,随着“70”后作家的审美特质被逐渐发掘出来,路内作为其中重要的代表,也被学界高度关注。纵观路内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创作的两大特质:“先锋”与“现实”,这两者构成了路内小说最为重要的诗学风格。路内对于“先锋”的借鉴偏重于“形式”层面,其中尤其是对1980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叙事技巧的吸收,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和1980年的先锋小说不同,路内“先锋”叙事的外表之下,仍涌动着
学位
目连戏是留存于民俗活动中的独特剧种,历史悠久,被尊称为“戏祖”或“戏娘”。目连戏在全国各地皆有分支,其中绍兴目连戏因其浓厚的地域性而颇具特色,在众多地方目连戏中脱颖而出。本文旨在通过对绍兴目连戏的剧本、仪式、民俗活动、演员与演出等内容的考察与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绍兴目连戏的地域特色。全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一,在演出方面,绍兴目连戏现存剧本多达七种,主要集中于柯桥区和新昌县前良村、胡卜村等地
学位
东汉后期,皇权旁落,宦官、外戚轮流控制政权,朝政日益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百姓渴望走出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兴起了一股社会批判思潮,仁人志士针砭时弊,提出改革方略。崔寔就是这批仁人志士中的代表人物,他与王符、仲长统一起被称为“汉末三子”。崔寔现存著述包括政论散文《政论》、农书《四民月令》以及赋、箴类作品《大赦赋》《答讥》《谏议大夫箴》《太医令箴》等。这些著述并非原貌,由后人
学位
陆进是明末清初活跃于杭州地区的重要诗人,他身历明代天启和崇祯、清代顺治和康熙四朝,有着独特的时代经历和人生体验。陆进一生致力于诗词创作,在文学思潮涌动的时代风云中,他将“西泠诗学”的小传统文学与“尊唐复古”的大传统潮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以极具包容性的诗学取向回应了清诗题材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在与遗民、“西泠十子”和京城文人的交往中,他以诗会友,于诗歌赠答酬唱间表现复杂时代下文人独特的心理感
学位
《吕氏春秋》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历来被视为杂家的代表;但它不是简单地折衷调和各家思想,而是以恢廓的胸襟、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诸子学说,加以取舍,进行创新,从而自成体系。本文以《吕氏春秋》所引用先秦典籍的文字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明确它对诸子思想的取舍与改造,进而加深对它思想内容、体系的认识;并分析它在引用先秦典籍方面的辑佚、史料、学术价值等。《吕氏春秋》是杂
学位
孙频是“80后”著名女作家,自2009年发表小说开始,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她的小说以激进的心理分析引人瞩目,而其笔下对历史的书写和当下现实的观照也往往令人沉思。纵观其创作:既有极端的撕裂、尖锐的疼痛、酷烈的情感,也有冷峻的反思、严肃的诘问、深刻的洞察,其渐进演化显示了孙频丰沛、灵动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她在不同创作阶段思考重心的转移。整体而言,在孙频的作品中,对罪感意识的关照尤为突出,
学位
以礼解经是《春秋》三传的共同特色,“礼也”“非礼也”断语的运用是三传以礼解经的一种重要体现。但是,因为“礼也”“非礼也”断语的评论对象广泛,加之春秋时期的“礼”本身处于一个发展变化阶段,这使得“礼也”“非礼也”断语复杂难懂,研究“礼也”“非礼也”断语本身,能使我们对三传有更深入的理解。结合《左传》《国语》等文献对三传“礼也”“非礼也”断语生成的背景及过程进行了整理。我们认为如前贤所论,春秋时期仍然
学位
艾芜是一位终生勤奋耕耘的著名作家,他前期创作描述个人在滇缅边境地区独特经历的《南行记》等作品,为他后期创作带来了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他因此也被打上了“流浪文豪”的标签。后期进一步致力于描写抗战期间中国乡土社会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描写战争下的不同生存状态,寻求人民解放的光明前景。回顾艾芜的一生及其小说创作,他深切同情底层人民,那颗赤子之心伴随一生,而他的作品也像他本人写照,书写底层人民,表现出深刻的
学位
革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革命传统教育课文作为下一代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材料,理应成为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然而诸多问题显现在当前中国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作品的教学之中:教师很少进行此类课文的研究,多用传统方式教学;学生读得少,不愿读。在面对这类课文时,教师和学生都浅尝辄止,无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因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