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兆言的“秦淮”书写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12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兆言作为文学世家子弟,在特殊家庭氛围的影响和个人兴趣的驱使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尝试写作,至今仍因早年完成的“夜泊“秦淮”系列而备受瞩目。“秦淮”作为南京特殊的地理、文化符码,既为叶兆言的创作提供了现实支点,也因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展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其后,“秦淮”元素在他的创作中发生了变化,最终成为一种标签。本文将叶兆言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即:1987-1990年,代表作,夜泊“秦淮”系列;1991-1995年,代表作《走进夜晚》《花煞》《花影》;1996年至今,代表作“秦淮”三部曲及以““怀旧”为主题的系列散文,试图从叶兆言对“秦淮”元素的不同处理方式入手,对作者不同时期的创作追求和写作中遇到的障碍进行研究分析。除绪论与结语外,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聚焦于“夜泊“秦淮”系列,分析叶兆言的真实创作意图被忽视的现象及其原因。基于叶兆言的文化身份,当时的评论家和读者多赞誉文本中的南京文化与品格,以及其中蕴藉悠长的旧式文人情调,而忽略了他批驳、改造现代文学经典文本的动机。实际上,“秦淮”为叶兆言提供了由现实经验生成的美学结构,并为其表现死亡和易代之际知识分子命运两大主题铺下深厚的背景,但作者未能在往后的创作中深入。第二章主要分析叶兆言创作于九十年代初期的“梅城”系列。为了防止被“地域作家”的称号限制,他将“秦淮”要素——“权”、“色”的内涵深化,并以虚构城市“梅城”为背景进行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但是,在消费背景下,没能坚持早年的严肃文学创作理念,以致于暴露出了概念化、历史视角选择不当、文化背景缺失等问题,导致作品整体完成度不高。第三章聚焦叶兆言的“秦淮三部曲”和后期以“怀旧”为主题的散文。叶兆言的后期小说创作未表现出实质性的变化。2018年,在出版商、学界与作者的共同商议下,将他的两本长篇旧作《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很久以来》和新作《刻骨铭心》合集为“秦淮三部曲”,其中的“秦淮”逐渐标签化,为他四十年来的创作作出象征性的总结。而另一方面,叶兆言在散文创作中,体现出独属于自己的怀旧情感,使得“秦淮”真正成为一种珍贵、永恒的情怀。
其他文献
《吕氏春秋》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历来被视为杂家的代表;但它不是简单地折衷调和各家思想,而是以恢廓的胸襟、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诸子学说,加以取舍,进行创新,从而自成体系。本文以《吕氏春秋》所引用先秦典籍的文字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明确它对诸子思想的取舍与改造,进而加深对它思想内容、体系的认识;并分析它在引用先秦典籍方面的辑佚、史料、学术价值等。《吕氏春秋》是杂
学位
孙频是“80后”著名女作家,自2009年发表小说开始,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她的小说以激进的心理分析引人瞩目,而其笔下对历史的书写和当下现实的观照也往往令人沉思。纵观其创作:既有极端的撕裂、尖锐的疼痛、酷烈的情感,也有冷峻的反思、严肃的诘问、深刻的洞察,其渐进演化显示了孙频丰沛、灵动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她在不同创作阶段思考重心的转移。整体而言,在孙频的作品中,对罪感意识的关照尤为突出,
学位
以礼解经是《春秋》三传的共同特色,“礼也”“非礼也”断语的运用是三传以礼解经的一种重要体现。但是,因为“礼也”“非礼也”断语的评论对象广泛,加之春秋时期的“礼”本身处于一个发展变化阶段,这使得“礼也”“非礼也”断语复杂难懂,研究“礼也”“非礼也”断语本身,能使我们对三传有更深入的理解。结合《左传》《国语》等文献对三传“礼也”“非礼也”断语生成的背景及过程进行了整理。我们认为如前贤所论,春秋时期仍然
学位
艾芜是一位终生勤奋耕耘的著名作家,他前期创作描述个人在滇缅边境地区独特经历的《南行记》等作品,为他后期创作带来了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他因此也被打上了“流浪文豪”的标签。后期进一步致力于描写抗战期间中国乡土社会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描写战争下的不同生存状态,寻求人民解放的光明前景。回顾艾芜的一生及其小说创作,他深切同情底层人民,那颗赤子之心伴随一生,而他的作品也像他本人写照,书写底层人民,表现出深刻的
学位
革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革命传统教育课文作为下一代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材料,理应成为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然而诸多问题显现在当前中国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作品的教学之中:教师很少进行此类课文的研究,多用传统方式教学;学生读得少,不愿读。在面对这类课文时,教师和学生都浅尝辄止,无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因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学位
鲁迅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伴随着西方图像理论传入中国,“读图时代”真正到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图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因而图像学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视角和方法。鲁迅的文学活动始终与美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鲁迅研究中虽然早已出现有关“鲁迅与美术”的研究,但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仅限于梳理鲁迅的美术活动、考察鲁迅的艺术身份、探讨鲁迅文本
学位
第二学段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教师要直面习作起步难的困境,需正确着力“词句段运用”,精准把握语用价值,精心搭建多维的语言实践平台,围绕语文要素瞻前顾后,立足语用学情巧教趣学,逐步提升第二学段学生的写作能力。
期刊
“80后”作家孙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新锐力量之一,其作品形成独特的风格,引起学界持续关注。首先她繁密冷艳、凌厉酷烈的语言风格与同时代女作家的温柔细腻相比显得富有个性,狠辣苍凉的文风在女作家群中成为异类。其次,她是一位对伤痕迷恋的作家,由于过早地体会到生存的艰难,她的作品往往都是直刺向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和情感失落者的精神世界。她尝试治愈这些伤痕,以冷酷的笔触深入人物伤痕,塑造了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想
学位
本论文以新疆当代汉语诗的重要代表作家作品和流变作为主要讨论的对象,旨在对新疆当代汉语诗的历史流变及创作成就进行梳理。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新疆当代汉语诗的诗歌流派以及具体诗人作品进行细致分析,进而把握新疆当代汉语诗的流变过程。在中国当代汉语诗歌流变的总体观照中把握新疆当代汉语诗的成就、意义和价值,以促进新疆当代汉语诗的资料整理和学术积累。论文对新疆当代汉语诗在十七年时期和文革时期、新时期
学位
20世纪80年代,格非在文坛崭露头角,以其小说对形式、技巧的巧妙实验,对叙事迷宫的有意构造,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后,随着文学外部语境的变化与文学自身的演变,格非的小说创作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就格非的整体创作而言,不管是前期对小说形式艺术的有意凸显,还是后期对现实的逼近,与传统的对话,其创作始终不离对意象的使用。生动、精准、寓意深刻的意象选用,巧妙、匠心独具的意象经营,不仅促成了格非小说独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