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准16天行星波活动特征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流层爆发性増温(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W)是发生于冬季半球极区平流层的一种特殊的大气现象,期间全球大气的温度和风场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流层行星波上传至平流层并与背景大气发生相互作用被认为是SSW的重要激发机制之一,因此研究SSW期间对流层和平流层内的行星波活动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増温事件的动力学过程。本文使用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美国阿拉斯加地区Fairbanks站点(64.8°N,147.9°W)的无线电探空仪以及MERRA再分析的温度和风场数据研究了2009年SSW期间准16天行星波在对流层和平流层内的时空变化和传播特性,并分析了准16天波与背景大气以及SSW事件之间的关联。主要工作结论如下:1.利用MEERA数据分析了2008-2009年冬季北半球的背景大气变化。2009年强SSW事件期间10 hpa上60°N以北的纬向平均温度増幅达到55 K,同时伴随着纬向风场的剧烈减速。受大气耦合作用的影响,SSW发生的同时热带平流层以及高纬中间层出现小幅度的降温。零风线在经向上由热带地区向极区移动,在垂直方向上从中间层向下延伸至平流层底部。増温期间平流层顶不断下降,之后破碎消失并在较高的高度重新形成。増温前极夜急流的轴线不断向极和向下移动,増温后抬升至平流层顶的高度。2.利用MERRA数据讨论了2009年SSW期间平流层准16天波不同波模的活动特征。SSW期间极区平流层温度场中出现增强的准16天波,以W1、W2、E1和E2四个波模为主。四个波模的振幅在50°N-80°N范围内的平流层中上层先后达到最大,在向下延伸的过程中不断减弱,且与零风线由高向低的延伸趋势相似。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准16天W2波的增幅最大且辐合最强烈,引起的背景流最大西风减速超过4 ms-1day-1。准16天W2波在中高纬地区垂直上传并近似呈经向驻波结构,然后分别向极点和赤道两个方向传播。准16天W2波的E-P通量显示:在1月19日和24日中高纬地区有大量向上和向极输送的涡动热通量和动量通量;在1月29日上传的涡动热通量会减弱,向赤道输送的涡动动量通量显著增大。3.利用Fairbanks站点的radiosonde和MERRA数据进一步研究了2009年SSW期间对流层低平流层(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TLS)内准16天波的活动特征。Fairbanks站点的平流层大气出现了剧烈升温和西风反转等现象,对流层顶出现在10 km上下。对流层尤其是对流层顶附近行星波的谱成分较为丰富,而平流层中以低频波动为主。SSW期间TLS区域的温度、纬向风和经向风场出现了强烈的准16天波,在0-25 km内的垂直方向上分别呈现三峰、双峰和单峰结构,经向风分量的振幅强于纬向风分量。准16天波在对流层和对流层顶附近间断出现,而在平流层中只于SSW爆发前后才有出现。局地准16天波以W2波模为主,在对流层中呈垂直驻波结构,在平流层中垂直上传。准16天W2波的折射指数显示2009年1月份在0-3 km的低对流层和10-15 km的对流层顶附近一直存在行星波反射层,使得波动在对流层内形成驻波结构。SSW发生后在17-25 km的低平流层也出现行星波反射层,此时背景风场逐渐形成较强的东风并会阻碍行星波的上传。SSW期间对流层顶的温度和高度受到准16天波的调制,加强了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耦合。Radiosonde数据和MERRA数据的分析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证实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目前,正渗透(FO)技术在发电、脱盐、污水处理等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应用潜力。FO具有居多优势,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高性能FO膜的开发。本实验是以目前应用最多的薄层复合聚酰胺正渗透(TFC FO)膜为基础,通过对TFC膜进行改性来制备性能更高的TFC FO膜。传统的TFC FO膜由聚酰胺(PA)活性层和多孔支撑层组成,是由间苯二胺(MPD)和均苯三甲酰氯(TMC)在聚砜(PSf)底膜表面
学位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交通管理部门采集数据的渠道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种类繁杂,如何在海量数据中通过分析研判和数据关联碰撞,挖掘有价值的潜在信息,辅助交管部门对城市交通做出准确的决策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交管数据往往与空间属性相关,而传统分析型数据库大都缺乏空间分析功能;传统GIS平台虽然具有较为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但受限于单机架构,单机处理性能成为瓶颈,时空大数据的处理
学位
高精度地图包含车道位置、车道属性以及车道连通语义等丰富和复杂的交通信息,其自动化和低成本获取是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技术难点。在大数据时代众多数据源中,图像具有采集成本低、更新快、语义信息丰富、处理方式多等优势,但现有研究中缺乏车道语义信息提取及图像中车道和交通标志真实坐标解算研究。本文开展了基于车载图像的车道线和道路交通标志信息提取等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车道线提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
学位
在车辆智能化驾驶的过程中,车道线检测是环境感知的重要技术内容之一。以车道线检测技术为基础实现的车道偏离预警和车道保持等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能够有效减少事故碰撞的风险。在自动驾驶车辆中,车道线检测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为其指明行车区域。本文对车道线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探讨了车道线在图像中所表达出来的特点及检测难点。顾及车道线检测实时性、准确性和鲁棒性的要求,结合相机成像模型,提出了基于灭点方向的
学位
K最短路径(K Shortest Path,KSP)问题是指在给定的起点和终点间寻找前K条最短路径,一直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Transportation,GIS-T)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同时在物流规划、导航系统、文本处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作为智能交通领域的一个基本研究问题,K最短路径问题可作为一项基本服务,为出行者提供多种路径导航服务。
学位
随着全球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形势日益严峻,低碳城市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目前关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中,对于低碳生活情境下居民生活便利程度尚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与描述方式。可达性作为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概念,被广泛用于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公共设施选址分布和公平性评价等领域,使城市居民享有更高的可达性是城市规划的目标之一。在传统的可达性研究中,常以时间作为度量指标。如果使用车辆排放作为约束资源,将从低碳出
学位
由于电离层中的场向不均匀体(field-aligned irregualrities,FAIs)会造成无线电信号幅值和相位的快速起伏从而影响卫星通信及导航定位系统的精度,因此研究电离层不均匀体的定位及其产生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我国子午工程海南富克台站的甚高频相干散射雷达和海南数字测高仪的探测数据,对场向不均匀体的特性进行了观测研究,包括结合国际参考磁场(IGRF)给出了一个应用于海南V
学位
地球辐射带是日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空间区域,充满被地磁场捕获的能量粒子,对在轨卫星和宇航员的安全带来潜在威胁。虽然卫星观测能得到不同能量段和投掷角范围的辐射带电子观测数据,但具有固有的时空局限性。比较而言,数值模型能基于一定的物理机制模拟辐射带电子动力过程及其完整的时空动态变化。但是数值模型结果只是真实状态的近似,并不能替代卫星实际观测。因此,本研究利用数据同化方法将物理模型和观测数据有机融合,分别
学位
为了能够获悉海洋资源状况,确保海洋安全,人类迫切需要对海洋状态进行准确监测。如何及时、高效、低成本、自动化的对船只的类别和位置进行检测,对于海洋安防工作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监控视频的船只目标检测成为领域研究的热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卷积神经网络(CNN)在自然图像分类和目标检测方面的巨大成就,让很多国内外学者放弃传统的基于人工预定义特征的方法
学位
基于范阿伦双星的高质量波动和粒子观测数据,我们发现有一类磁声波与背景等离子体密度变化有很强的关联性,具体表现为:当开始观测到磁声波时,背景等离子体密度同步下降;之后当不再观测到磁声波时,背景等离子体密度又同步上升。整个过程中背景等离子体密度呈现槽区特征。针对该类磁声波现象,本文从伴随背景等离子体密度下降的磁声波的统计分布特性、激发机制及其对辐射带电子的散射作用三部分展开系统、详细的研究,得到的结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