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情况分析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房颤)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HCM患者共180例,根据有无房颤分为非房颤组(141例)和房颤组(39例),记录患者的临床病例数据进行分析,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在年龄(66.56±10.85岁vs 55.87±15.24岁)、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2.79±0.89 vs 1.99±0.82)、心肌肌钙蛋白 T(cTnT)(0.41±1.37ng/mlvs0.04±0.08ng/m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2433.82±2347.17pg/ml vs 1421.02±2062.80pg/ml)、左心房内径(LAD)(44.59±5.02mm vs 39.02±4.50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4.10±10.49%vs 67.72±7.50%)及肺动脉内径(26.95±4.39mm vs 25.24±2.51mm)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OR=1.048,P=0.022)、NYHA心功能分级(OR=2.204,P=0.018)、LAD(OR=1.260,P=0.001)。3、NYHA 心功能分级(OR=2.479,P=0.031)、LAD(OR=1.304,P=0.002)为男性 HCM 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LAD(OR=1.210,P=0.007)为女性HCM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NYHA 心功能分级(OR=3.176,P=0.009)、LAD(OR=1.298,P=0.002)为非梗阻性HCM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LAD(OR=1.176,P=0.047)为梗阻性HCM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1、HCM合并房颤与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cTnT、NT-proBNP、LAD、LVEF及肺动脉内径有关。2、高龄、NYHA心功能分级差、LAD增大是HCM合并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3、不同性别、不同类型HCM患者合并房颤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第二部分肥厚型心肌病伴不同心房颤动类型治疗情况分析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HCM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期望更好的规范临床实践,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HCM合并房颤的患者共39例,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房颤组(24例)和持续性房颤组(15例),记录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行单因素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情况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持续性房颤组患者HCM确诊年龄(71.00±9.76岁vs63.79±10.75 岁),CHA2DS2-VASc评分(3.20±0.82vs 1.73±1.63)高于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抗凝药物(16.7%vs 66.7%)、利尿剂药物(53.3%vs 20.8%)使用率高于阵发性房颤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低于阵发性房颤组(26.7%vs 62.5%)。结论:1、持续性房颤组患者与阵发性房颤组患者相比确诊年龄更大、CHA2DS2-VASc评分更高。2、两组患者关于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肥厚型心肌病基础用药使用较规范,但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存在不足。
其他文献
学位
背景:对于严重瓣膜病变患者,瓣膜置换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心脏瓣膜手术风险高,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均高于一般手术。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减退,对手术的耐受差,死亡率更高。因此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做好围手术期管理,是临床上改善预后的关键手段。但目前尚没有针对老年患者的心脏瓣膜手术风险预测模型。本课题的目的是建立简单可靠的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本
[目的]对不同起病时间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的孕妇的血清生化指标和妊娠结局进行研究,探讨起病时间对ICP患者产生的影响。寻找早发型IC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早发型ICP的诊疗、管理提供参考。探讨ICP与子痫前期的关系,验证ICP是否为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方法]1.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深圳
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病率高,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因,且由于多种危险因素的存在,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有效的预后评估对减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既往研究发现血尿素氮肌酐比值(serum urea nitrogen to creatinine ratio,sUCR)不仅可反映饮食蛋白摄入量,还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
目的:利用多模态影像技术观察重度非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和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术后视网膜微血管、神经、脉络膜和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分析上述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或姑息性肝切除术仍然是HCC治疗最有效的策略。但肝癌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肝癌的发病机理,鉴定与肝细胞癌相关的新型分子标记物。甘氨酸-N-酰基转移酶样1(Glycine-N-Acyltransferase Like 1,GLYATL1)
目前,人们对高信噪比、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成像速度的追求推动了高场MRI的发展。然而,高场强与场不均匀性、T2*衰减的加速和化学位移的增加有关,对传统脂肪定量方法在复杂组织上的脂肪量化提出了挑战,如骨髓脂肪(marrow adipose tissue,MAT)和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BAT)。作为一种新的脂肪定量成像技术,磁共振Z谱(Z-spectral magnetic
研究背景大多数类型慢性肝损伤(例如病毒性,酒精性肝病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均会导致正常肝细胞的复制增殖功能受损,诱导肝祖细胞(hepatic progenitor cells,HPC)的替代再生途径激活。激活后的HPC在汇管区增殖并迁移到肝小叶实质中,在那里它们进一步分化成肝细胞或胆管细胞以重新修复肝实质。在HPC向肝细胞分化的早期,其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
研究背景和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恶性肿瘤,是女性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早期子宫内膜癌手术效果好,患者生存率高,然而,晚期子宫内膜癌化疗效果差,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探索子宫内膜癌增殖、侵袭迁移相关的分子机制,将可能有利于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OLA1属于Obg-类的GTPase家族,在多种物种中广泛表达,其中包括多种肿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存在着多种假说,然而当前的许多靶向Aβ或tau的治疗AD的临床试验却多以失败告终,这令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阿尔茨海默症治疗的靶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可能是星形胶质细胞应对应激时,往干细胞命运方向转变的一种表现。而Aβ在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的同时,是否也参与了星形胶质细胞干性的调控,使其出现和神经干细胞共有的表征,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bHLH相关转录因子和细胞周期在细胞生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