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视野下的科学史教育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科学传播的研究日渐活跃,它在现代传播学研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科学传播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并不仅仅在于创造吸引公众的科学活动项目,还在于其传播效果是长期的、甚至是影响个人本性的。科学传播瞄准了增进公众的科学意识、理解、素养和文化,它使公众能够获得一种对科学的兴趣,一种谈论的信心和一种从事科学事业的愿望,而且也提供技能、媒介、活动和对话使普通公众、媒体人员和科学从业者更有效地互动。科学传播是与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密切相关的,它们都是科学大众化的实践活动,科学传播涵盖了传统科普和公众理解科学,但它还包括了这两者之外的许多其他科学信息的传播活动。
   科学史是研究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充分展示了科学知识的产生、科学方法的发现、科学思想的进步、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创新的价值,科学史有助于我们从动态的角度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是科学和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巨大动力,是在科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凝聚和升华了的一种人类精神,它形成于科学活动之中,体现在科学家身上,记录在科学的历史上。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也是科学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科学史能够提供最具启发、最生动的科学精神教育素材。然而,在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事业中,人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史教育的重要价值,科学史教育仍处于政府主导的模式,其受众仍局限在特定的小范围内,加强科学史教育对于科学传播事业的良好运行是势在必行的。
   本论文首先阐述了此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和研究意义等,理清了整体思路。其次,对科学传播和科学史领域中的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梳理阐述,为后续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描述了科学传播事业下的科学史教育的面貌,着重论述了科学史教育对于科学传播的重大意义。最后,对于我国科学传播事业中科学史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进而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改进建议,以便推动我国科学传播的发展进步。
  
其他文献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决定建造投资巨大的超导超级对撞机,但该大科学工程在进行了七年后又嘎然而止。建造的理由和停顿的原因,都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背景。文章对其产生、发展和夭折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对造成工程夭折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认为该工程的决策、建造和停建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对中国大科学工程的决策、建设和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大科学工程研究是指需要投巨资建立一个
技术标准在工业化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和经济的全球化,技术标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尽管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技术标准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政府介入来发展技术标准的努力仍成绩平平。为此,产业界和学术界纷纷为中国发展技术标准出谋划策,但是由于立场和认知图式的不同,不同的研究者对如何发展技术标准持有不尽一致的看法,并由此引发了激烈辩论。为了探寻我国有效发展技术标准的路径
学位
回首中国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短短十余年间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称之为当代中国历史的“哥白尼革命”毫不为过。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这一深刻变革的文化表征。科学哲学随着思想解放运动而兴起,并融入到思想解放的时代洪流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本文深入研究了大量一手文本资料,并通过访谈获得了诸多历史当事人生动的“口述史”资料,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科学哲学与思想解放的四大领域。首先是自然辩证法变
学位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交流传播的手段进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马克·波斯特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划分成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符号的互应阶段、意符的再现阶段以及信息的模拟阶段。  目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信息模拟阶段,波斯特认为数字媒介已经对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和建构力。当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导性媒介更易为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后,与西藏高原原有的苯教及藏族传统民俗等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在13世纪中叶-16世纪藏传佛教又传入蒙古高原,后逐渐成为蒙古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在元朝以及元朝以前的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并未真正被广大蒙古族百姓所接受,它只是在宫廷贵族广为信仰的宗教。到了北元中晚期,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领阿拉坦汗将藏传佛教再次引入到蒙古地区。从此,藏传佛教在蒙古贵族阶级和清政府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大,农村的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速度加快,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但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耕地退化,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些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因素,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平稳较快
作为一个有着“知性真诚”的哲学家,胡塞尔经常在真切的现象学育观中,默默地突破了自己固守着的某些形而上学前提,即使他本人对此并未有足够的自觉。为了更加具体的呈现出胡塞尔现象学的这种含混乃至自我解构的特点,本文选择了以胡塞尔的外感知概念为论题,因为外感知既是现象学意识分析的经典范例,以至足以显明现象学的基本特点,又可以作为一个基本层次以便去把握更高阶的意识行为。  本文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外感知
学位
本文论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对希腊城邦的启蒙,即教育城邦中的护卫者或者潜在的哲人--杰出青年,使其灵魂转向善,追求“最值得过的生活方式”。文章由苏格拉底之死引出哲学与城邦政治的紧张关系。因此,哲学反省自身所具有的危险:即因追求纯粹正义、迫崇至善,满足政治血的爱欲,最终导致共产制的()大浪头。所以,哲学必须转向。哲学转向即灵魂转向。“洞喻”引发出灵魂转向的六种状态。这里涉及到哲学因追求知识而
学位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一方面,经济体制的转轨充分解放了生产力,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的多层面上公正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成为制约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尤其引入注目的是,社会公正问题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已成为现实生活中及理论界聚焦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浪潮使得各国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日渐拉大。在经济上,发达国家占据了世界经济
学位
本论文研究《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产生和修订的历史背景,梳理准则修订过程中各种伦理准则的内涵的演变和修订过程中探讨的主要伦理问题,探讨三部准则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准则演变过程中伦理思考方式的变化。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在对国际生命伦理准则演变的历史的梳理过程中,对准则演变背后的伦理思想、伦理视角和伦理视野进行分析,阐释准则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