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接驳轨道交通的家域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l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绿色”新型经济理念指导下,共享单车成为接驳轨道交通的重要方式,为公共交通出行孕育新动能,但共享单车早晚高峰供需失衡、站点周边设施布局不合理、人车冲突严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目前国内外关于共享单车接驳轨道交通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并有学者提出了关于“B+R(Bike and Ride)”和“B+TOD(Bicycle&Transit System Oriented Developments)”的概念,但在两者衔接模式有效性、空间服务范围及影响因素分析方面仍然欠缺精细化探究和跨学科思考。基于以上背景,通过相关文献查阅梳理,笔者发现生态学中有一种“家域(Home Range)”分析方法,用于精细化测算动物的日常出行范围,研究体系较成熟,且在数据收集、分析基础和软件应用上与城市规划学科紧密互通,为共享单车接驳范围的精细化测算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本文对生态学中的“家域”概念及方法进行了拓展,首次提出一种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的创新“家域”理念,特指“在某段特定时间内及一定概率下,共享单车接驳轨道交通出行形成的活动范围”,以此来分析共享单车接驳轨道交通出行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基于一周骑行订单数据分析了共享单车接驳轨道交通出行的基本特性,运用Arc GIS拾取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100m半径范围内具有接驳作用的共享单车。然后,融合生态学“家域”方法,从宏观、微观层面分析了共享单车接驳轨道交通出行的范围大小及形状两方面特征,对家域类型进行了四类划分。其次,在宏观层面上运用SPSS、STATA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定量探究在社会经济属性、城市建成环境、共享单车与轨道交通基本特性方面影响家域大小及形状变化的因素;在微观层面上结合Arc GIS空间可视化叠加比较,定性探究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方面的空间影响因素。本文研究发现,各站点的家域范围随时间呈现动态变化,不同站点的家域形态和接驳效率差异明显。家域面积小、形状稳定性高的站点接驳效率相对更高。家域面积大小的变化主要与总人口密度、公交站点密度、道路交叉口密度、办公类POI、站点客流量、站点密度、平均接驳距离;家域形状的变化主要与绿地水系、人口分布以及路网骑行可达性等建成环境有关。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共享单车接驳轨道交通的相关建设规划启示。为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改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共享单车接驳的出行环境、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吸引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近几年,互联网已经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和消费习惯,也导致了新零售的出现和实体超市空间的转型。同时,智慧互动设计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智慧互动设计针对建筑和人与环境关系的新探索,激发了研究人员对建筑发展的更多可能性的讨论。在此背景下,论文从超市空间的场景化和智能化出发,归纳总结实体超市内部空间模式、空间特征和发展趋势,探讨智慧互动设计
学位
历史建筑对于建筑学科而言有着重要的学习意义。由于其知识内容的复杂性,需要一种立体直观并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背景之下,利用虚拟技术进行学习已是当前重要的研究焦点。虚拟技术能够提供沉浸式的空间体验、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其技术优势将为历史建筑教学带来巨大的教学突破。然而目前建筑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的应用过程和设计方法,缺乏对不同技术种类
学位
在当前残障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无障碍环境建设迫在眉睫,其中居住社区作为公众日常生活的主要载体,是贯彻落实无障碍理念的重要空间单元。为帮助弱势群体发声,强化公众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参与意识,让其参与到与自身相关的社区事务中,公众参与应作为无障碍社区规划建设的核心手段。为紧密联系无障碍社区内涵与公众参与特征,本文引入模式语言,将其作为无障碍社区参与式规划的载体与工具。本文通过对无障碍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立足于新阶段,创新的重要意义不断凸显。深圳市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位于世界前列,且具有“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鲜明特征。为推进科创空间载体的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对于创新活动,尤其是科技研发类创新活动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非正式交流促进了隐性知识的扩散效率,对于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研究强调其对创新的贡献意义,而少见对其行为特征及空间需求的研
学位
目的(1)探讨安徽省某三级教学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所有住院患者患有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菌株分布、临床特征、药物敏感性以及感染相关的风险因素,供临床诊疗参考;(2)对唑类耐药的曲霉菌进行Cyp51A基因测序,探究其唑类耐药的分子机制。材料和方法(1)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疑似曲霉菌感染患者标本,通过实验室真菌培养、MALDI-TOF MS全自动生物质谱鉴定系统并联合I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NK细胞和CD8+T细胞免疫状态及NK细胞参与诱导CD8+T细胞耗竭的分子机制。方法:(1)收集临床CHB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样本;(2)检测样本血清中的ALT,AST,HBV DNA,乙肝五项(HBs 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b)等含量;(3)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HCs)的NK细胞和C
学位
第一部分:肠道菌群在大鼠腹腔高压模型中的变化背景: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和腹腔间隔室综合症(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常见于危重症患者中,对全身多个脏器产生严重影响,病死率高。但IAH/ACS普遍被忽视,导致许多患者的IAH/ACS没有被及时发现和治疗,引起全身多个脏器的损伤,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
学位
WHO研究报告显示1975年以来,世界肥胖人数已增长近三倍。相关研究显示不合理的饮食行为是导致肥胖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上班族作为城市的主要群体,健康城市视角下如何改善上班族饮食行为是值得研究的话题。饮食建成环境对居民饮食行为的影响是健康城市规划一直探讨的问题。现有研究大部分考虑居住地饮食建成环境对饮食行为的影响,由于工作与生活的失衡已成为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也要考虑工作地饮食建成
学位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地区构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创新城区建设被视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载体。当创新城区在各大城市兴起时,夜间活力成为其重要且独特的营建特征与策略。深圳作为我国典型的创新型城市及南方城市,既具有打造创新城区的良好基础及迫切需求,也具备营造创新城区夜间活力的天然优势。通过理论研究及典型案例解析,建立创新城区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各指标权重。采用多源数据,从创新源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创新
学位
提升城市慢行交通比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目标的重要抓手。目前,城市慢性系统建设持续推进,道路选线及功能规划受到设计人员的大量关注,而道路环境设计则常被忽视,因此,探讨道路环境对骑行路径选择的影响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在现阶段道路环境对骑行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中,存在道路环境舒适性关注度较低、道路环境舒适性的影响研究浅显缺乏精细化、研究脱离现实情景等不足,有待优化。基于此,本文从交互效应出发,引入物理环境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