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基型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合成及溶液性质研究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曲于具有疏水缔合作用,使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表现出不同于普通水溶性聚合物的特殊溶液性能。 目前,文献所报导的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均为水溶性烯类单体和非水溶性烯类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而成的无规共聚物,聚合物中疏水基团由非水溶性单体构成,改变疏水单体的种类或改变疏水基团的种类,便构成了不同种类的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该类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疏水基团在分子链中间,疏水基团的自由度相对较小,基团之间的缔合势必会受到分子长链的空间阻碍,使其缔合程度不够充分。该类聚合物由于水溶性单体和非水溶性单体的竞聚率相差较大,聚合物中两种结构单元的比例和分布均难以控制。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有较大困难。 本文设计了系列端基型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它的疏水基团在大分子链的链端,其自由度相对较大,有利于疏水基团之间的缔合,并且该类聚合物结构、分子量及疏水基团的比例均可以较好的控制,可以为更加深入研究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奠定基础。 本论文首先用1,6-己二醇和癸二酸合成了带双官能团的疏水链段,然后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聚氧乙烯、高级脂肪醇和合成的疏水链段为基础,设计和合成了端基型、嵌段型和类星型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用红外光谱对疏水链段和合成的疏水缔合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合成的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疏水缔合性进行了评价。 本文对聚合物的浓度、结构和组成、无机盐的类型和浓度、温度、pH值、表面活性剂、剪切等因素对合成的聚合物的溶液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端基型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具有很好的疏水缔合作用;同一分子量系列的端基型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随疏水基团质量比例的增加,溶液的比浓粘度先增加后减小;分子量不同时,每种系列的聚合物溶液的比浓粘度达到最大值时,疏水基团的质量百分数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量的增加,端基型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比浓粘度的相对增加值逐渐减小;由亲水链段和疏水基团构成的星型结构聚合物也有疏水缔合作用,疏水基团质量含量的不同,对疏水缔合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该聚合物具有很好的抗盐,抗温性;醇能使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比浓粘度增大;胺能使合成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比浓粘度降低;合成的聚合物能和表面活性剂一起形成混合胶束,影响溶液的性质;合成的聚合物由于疏水缔合作用在溶液中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然而疏水缔合作用比较弱,在剪切作用下被破坏,溶液具有良好的剪切稀释性;当停止剪切后,网状结构又能恢复。
其他文献
留置权作为一种法定担保物权,在民商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留置权可以分为民事留置权和商事留置权,虽然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也有很大的差别。随着社会的进
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是一种新型的季铵盐阳离子单体,与丙烯酰胺(AM)共聚物P(AM/DAC)链节上带有阳离子电荷,有明显的电中荷效应,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造纸、石油、煤炭、
从系统分析舰艇编队协同作战的空中目标威胁评估问题入手,深入研究了协同作战环境下编队空中目标威胁评估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编队协同决策的特点,建立了基于两层决
富集培养氨氧化细菌(AOB)为投加于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氨氮氧化速率、促进亚硝酸盐积累提供物质基础。在(20±2) ℃下,采用底物流加-间歇运行方式进行氨氧化细菌富集培养,重点考察了游
再生资源高分子来自太阳能所产生的生物量,它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具有可再生性,对它们的研究与利用实质就是生态资源和能量的转化、利用与研究。甲壳素是一种(1-4)-糖苷键-N-乙
随着林业进入信息化时代,对公益林的管理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ArcG IS在公益林数据处理和管理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数据采集、加工和管理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精度和工作效
<正> 近来,在四川西南的凉山彝族自治洲和渡口市的一些地方,相继发现一种特殊的瓮棺葬。1982年3月,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七里,坝种羊场在开荒中首次发现此种瓮棺葬,凉山州博
民族和谐不仅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内容。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通过对临沧市的民族关系进行实地调研后得知该地区民族关系和
以对羟基联苯氰为原料,分别与氯代乙醇、氯代丙醇、氯代己醇反应制备了三种具有不同长度柔性基团的液晶基元(nOCB)。实验结果表明,20CB在乙醇中的收率为86%,30CB与60CB在丙酮中的收
烯胺酮类化合物以其多官能团结构特点成为有机合成中一类重要的合成中间体。吡咯、唑烷、嘧啶酮、喹啉、二苯并二氮杂环类、四氢苯并噁嗪酮和特窗酸等都可以由烯胺酮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