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工作不安全感,一直是学术界和民众日益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组织工作情景与环境的演变,失业已经不再成为现代员工的困扰,对雇佣关系质量恶化的担忧,即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已经逐渐替代传统的工作不安全感而成为现代员工一种普遍的职场感受。然而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现有关于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较为缺乏,且已有关于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大多数都出于负向感受导致负向影响的这一常识并从自我决定、组织认同、心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不安全感,一直是学术界和民众日益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组织工作情景与环境的演变,失业已经不再成为现代员工的困扰,对雇佣关系质量恶化的担忧,即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已经逐渐替代传统的工作不安全感而成为现代员工一种普遍的职场感受。然而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现有关于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较为缺乏,且已有关于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大多数都出于负向感受导致负向影响的这一常识并从自我决定、组织认同、心理契约等理论侧重于分析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带来的负面作用,例如个体的较低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以及个体较高的离职意愿,似乎个体的消极行为与表现是个体应对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的主要方式。然而,鉴于个体的能动性以及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作为一种并未实际发生的威胁,其也有可能激发员工采取积极的行为去应对,即可能存在一定的积极效应,因此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对个体应该同时存在正向和负向的影响。此外,知识虽然作为个体有效应对不安全感的资源,目前的研究却没有对质量型工作不安全与个体对知识资源的管理行为进行关联,因此,探究个体在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的情况下其是采用消极方式还是积极方式去管理其知识资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资源保存理论,人们会积极去构建、保护、保留对他们具有价值的资源。因此,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作为一种对资源损失的威胁,其会导致个体进行知识隐藏以保护其知识资源的同时也会导致个体做出个人学习行为以获取知识资源。此外,根据资源保存理论的投资原则,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个体资源存量的体现,能够影响个体对于资源保护以及资源获取行为的选择。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选择知识隐藏和个人学习作为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的结果变量。另外,将核心自我评价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其对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与知识隐藏以及个人学习行为的关系的影响以加深对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的理解。本研究首先对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知识隐藏、个人学习、核心自我评价进行了文献回顾。随后,本研究根据资源保存理论提出了理论假设。最后,本研究通过二阶段的问卷调查法收集了225份员工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能够正向影响知识隐藏以及个人学习;核心自我评价能够负向调节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与知识隐藏的正向关系;核心自我评价能正向调节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与知识隐藏的正向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本研究丰富了质量型工作安全感的影响结果,并加深了对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作用机制的理解。此外,本研究启示在管理实践中除了考虑数量型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的影响之外也要考虑到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并启示管理者重视员工的核心自我评价使得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抑制其消极的影响。最后,本研究对得出的结论与现有文献的结论之间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提出了本研究在研究设计和模型存在的一些不足与局限并根据这些局限与不足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其他文献
中职教师“引进来”之后能否“留得住”,既决定了中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又与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即对中职教师的离职倾向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索教师“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有效路径。论文主要目的是呈现中职教师离职倾向现状,分析各因素对中职教师离职倾向产生的影响。研究者以中职教师为调研对象,在测量中职教师离职倾向方面,采用了樊景立等人编制的《离职倾向量表》,在测量中职教师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
社会记忆是基于当下对过去的形塑和建构,纪录片作为对社会记忆的媒介刻写,可通过表意实践建构社会记忆。本文结合乡土纪录片《乡野行板》的创作,研究乡土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建构。鉴于学界对乡土纪录片概念尚未有明确定义,经对乡土意涵的探寻,为乡土纪录片概念作出界定:以现代性视野观照乡土社会,以乡土文化为内容,表征乡土意涵的纪录片。研究梳理总结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乡土纪录片的创作流变,分析纪录片对社会记忆的媒介刻
随着云计算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其发展及应用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伴随着这一具备资源高度集中、动态可扩展、外包服务等特点的服务模式的诞生,其安全性问题不容小觑。由于目前云节点的具体配置与安全信息透明度低,用户丧失了对数据及资源的可见性及可控性,其间的信任问题日益凸显。而虚拟网络的隔离性作为云平台重要安全属性之一,对其安全状态进行有效检测是增强用户对云计算服务信心的重要手段。为了使用户不再
本文以河西走廊地区发掘并经过科学鉴定的墓葬中的人骨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西走廊内典型墓地人口资料的研究,以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究人口在河西走廊社会进程中的作用。绪论部分,包含选题的学术意义、人口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方法和关于墓地的择取标准。本文从考古发掘出的河西走廊地区青铜时代墓葬人骨资料入手,利用统计学原理进行人口自然结构分析。以此为基础,结合墓葬分析法探讨人口与社会组织结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关键领域,现代乡村治理有哪些特点?作为特殊主体的新乡贤能否参与乡村治理,为何能够参与现代乡村治理,如何参与现代乡村治理?这构成了新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实践的理论基础。中央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作为特定主体的新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实际上是通过具体参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方式实现的。与传统乡贤相比,新乡贤新主要新在现代、新在党的领导
随着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深造。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外国学生与外界交流和获取知识的媒介。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需要使用图书馆网站,虽然中文网站也可以满足一些需求,然而也带来了诸多例如语言、检索习惯等的不便。高校图书馆关注到了这样的用户群体,了解了这个群体的需求,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立了英文网站。但是,由于英文网站的建立时
本文以国际投资仲裁中东道国的腐败抗辩制度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国际投资仲裁下东道国腐败抗辩的实体规则、程序机制等方面入手,将文章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目的与文献综述等。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东道国提出腐败抗辩的法律依据—合法性要求,分为两种情况讨论,一种是投资协定中明示的“遵守东道国法律”条款,另一种是投资协定中默示的合法性要求,而对上述合法性要求的不同适用与解释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法律
货币供给对于经济、金融的运行发展至关重要,过往研究表明,能够影响货币供给规模的因素很多,而本文认为人口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无疑会对各国未来的发展造成一系列困扰。本文以殷剑峰提出的人口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M2下降的重要趋势性因素的新观点为依据,认为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以及其对储蓄、投资的影响是造成货币供给变动的重要原因。本文首先梳理了关于货币供给的相关研
退伍军人安置制度是退伍军人权益保障的重要举措。以往为退伍军人提供的安置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的退伍军人需求,我国退伍军人安置制度需要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教育安置在我国退伍军人安置制度建设中逐渐崭露头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中国传统智慧得到重视。退伍军人教育安置制度的建设是完善退伍军人安置制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及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山之石可以攻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协调的是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由此便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为实现现代化基层治理,解决基层诸多问题,因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数量也就逐年攀升,近年来兴起的“三社联动”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一种重要体现。笔者于三社联动项目点的实习过程中发现,随着项目的实施,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委会矛盾时有发生。那么,项目社工与W社区居委会在三社联动项目服务过程中的合作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