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苏州园林基址规模变化及其与城市变迁之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n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园林是我国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它滥觞于汉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五代两宋,再高潮于明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古城内园林的数目和规模都在不断变化。同时,作为园林依存的主体,苏州古城也逐渐发展为一座园林化的城市。明清时期,苏州古城内的名园有百余座之多,园林用地占据了古城面积的很大比例,因此也成为了影响古城变迁的重要因素。本论文是以历代苏州舆图、方志及文人笔记、园记等历史文献为基础,对明清苏州古城内园林基址的规模及其与城市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明清时期苏州古城内园林个体基址规模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论文对不同时段中园林个体的规模进行归类统计和比较,并对其中一些基址变化复杂或具典型代表性的历史名园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证。此外,为进一步研究苏州古城内园林基址规模变化的总体趋势,论文又尝试对明清以前苏州城内历代名园的基址规模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得出,在明清以前,苏州城内多广达数百亩的巨型园林,明清以降则以十数亩的中小型园林为主,而早期大型园林的基址也正是后代分割造园的膏腴之地。在此基础上,论文又对明清时期苏州古城内园林基址的总体规模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论文通过大至测量乾隆《姑苏城图》中园林用地的规模,得出在乾隆十年前后,苏州古城内园林用地占古城总面积的14%以上,并通过进一步对古城内各隅园林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明清以来苏州古城内园林基址的分布的特征和重要的变化趋势。最后,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试对明清时期苏州古城内园林基址规模变化与城市变迁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首先,随着城市功能区的变迁,苏州园林用地密集区的分布在东西两城区出现了差异,并有着向城市中心区转移的趋势。此外,城市东部及边缘地区较为随意的道路肌理是由相对自由的园林基址轮廓分割所形成,这些“柔化”肌理改变了唐宋以来苏州古城内“平直正交”的路网格局,从而使得城市空间更为丰富和有机。最后,城市水网格局的整体变迁虽主要是因为城市自身人口、经济的发展所导致,但园林基址的分割变化则是导致其局部水系分解、破碎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一套建立在企业或组织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规范、规程和条例的总称。财务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或组织管理制度的具体子系统,并服从企业战略、文化、管理制度
随着技术进步的迅猛发展,市场需求方式的变化和顾客主体意识的增强带来了企业竞争焦点的转变。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不应再单纯追求统计上的市场占有率,而应该
对Mundell-Fleming模型进行扩展,得到多国(地区)GDP溢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美、日、俄、欧、印的经济形势以及这些国家间的合作或竞争关系进行了地缘政治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引起肝损伤后细胞外基质沉积或瘢痕形成的过程,可持续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终末期肝脏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中职语文倡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方向,这种特色目标决定了在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方法有些差别。一方面保留传统的
当下是一个创新致胜的时代,世界各国对创新都非常重视,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如何从源头上提升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则成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
《刑法修正案(六)》对传统赃物罪的条文进行了修改,最高司法机关据此将罪名重新确定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该罪在传统的"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四
<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活动教学,能营造活跃、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让他们真真正正地"动"起来,在活动中高效学习英语语言。一、开展英语游戏活动,引导学生
本文以徐矿集团电力板块开展的对标研究工作的实际经验,详细阐述了发电集团开展对标管理工作的方法。展示了对标管理对发电企业的实际效益产生的积极影响。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于2002年11月4日与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计划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这标志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