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实时动态可变车道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mz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镇化进程中,虽然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但城市道路资源供给仍然有限,往往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发展,交通供需矛盾突出,交通拥堵频发,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已成为制约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城市道路资源供给受限的情况下,进行交通资源供给侧改革,借助科学新技术和管理新手段充分挖掘现有道路交通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其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是缓解当前城市交通拥堵的较好思路。城市相当部分交通拥堵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为道路交通流向性供需失衡,即路段或交叉口不同方向流量比在不同时段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导致空间资源供需错位、交通效率急剧下降的运行状态。该状态在交叉口表现为进口不同转向车流之间的非均衡性,在路段上表现为双向车流之间的非对称性。变向交通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当前可变车道的研究与应用多集中于定时段、定路段方案的组织与管理,无法主动适应交通流的实时变化,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得益于智能车路协同技术的快速发展,实时把握道路交通流向性供需失衡态势,动态调整可变车道控制策略成为可能;探索智能车路协同环境(Intelligent Vehicle Infrastructure Cooperative System——IVICS)下实时动态可变车道的控制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工作。首先,本文在定义交通流向性供需失衡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路网的实际调查数据分别针对交叉口、干线和网络层面建立了流向供需失衡特征表达模型,进而揭示了道路交通流向性供需失衡的演化特性,明确了实时动态可变车道的应用场景。然后通过实际数据进行预测结果对比和验证,提出以修正后的GA-NARX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交通流量,为把握交通流向性供需失衡态势提供依据。其次,参考可变车道实施的相关标准,总结了设置实时动态可变车道的条件和原则,主要从硬件设施、运行组织和信息管控支持三个方面构建了实时动态可变车道的整体方案。提出了以智能道钉灯为核心的设施系统及其布设方案;设计了可变车道运行流程并从时间、空间和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三个角度构建了可变车道运行与安全控制方案;围绕车道切换数量、时机和过程提出了可变车道组织实施及车道分配方案;分析了实时动态可变车道的信息支持需求,并据以提出了IVICS下可变车道控制信息系统设置方案,为实时动态可变车道的协同控制提供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第三,基于实时动态可变车道方案构建了面向可变车道分段开启的元胞传输模型,分析了可变车道控制过程中的交通流演化特征,揭示了可变车道转换过程中的速度和密度变化规律,为可变车道的动态控制提供支持。在分析可变车道开启时机及分配方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干线路况拥堵点检测确定可变车道开启点与开启长度,以干线总体阻抗最小为目标构建干线车道分配模型。此外,总结了影响可变车道安全运行的因素,分别构建了路段和交叉口实时动态可变车道的安全控制模型和流程,为实时动态可变车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第四,从对比传统环境和IVICS下交叉口的车流运行特征入手,分析了可变车道对交叉口运行状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围绕可变导向车道与交叉口信号的协同控制进行了信号相序与信号配时设计,先以进口道时空资源利用率最大为目标初步确定进口道车道功能划分方案,然后再以通行能力和车辆延误作为评判标准最终确定可变导向车道功能。为了实现交叉口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并高效衔接路段与交叉口的车流运行,分别构建了可变车道车辆汇入优化模型、车速引导模型和信号配时协同优化模型,进而提出了单交叉口可变车道动态控制流程与方法,实现了动态可变车道在单交叉口的时空资源优化配置。第五,分析了IVICS下干线车流运行特征,为干线实时动态可变车道控制提供支持;基于分段优化控制原则,以车道利用效率最优为目标确定可变车道分段长度,并提出了可变车道清空和开启控制方法,设计了可变车道清空控制流程及清空车速引导策略、干线协同运行车速引导策略,构建了干线绿波相位差协同优化模型;形成了干线实时动态可变车道协同优化控制流程。最后,选取南京市北京西路,分别构建了单交叉口、路段及干线的元胞传输仿真模型。利用提出的优化控制模型对可变车道动态开启方案及信号配时方案分别做了优化设计,对比优化前后的交通运行状态。结果显示实时动态可变车道方案中的平均车速和拥堵持续时间比可变车道未开启状态下及常规环境可变车道在固定时刻开启状态下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够有效提升路段及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充分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案和智能优化控制方法对解决交通流向性供需失衡问题的有效性。实时动态可变车道的实施受到方案、设施、技术和运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真正达到及时缓解交通流向性供需失衡的目的。本文围绕实时动态可变车道的实施,进行了整体方案设计、交通态势把握、信息管控系统构建、控制模型与方法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时动态可变车道应用理论与方法,为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开展变向交通管理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其他文献
几十年来,针对预制结构已有大量的研究和应用。通过使用施工质量好、可快速安装的预制构件,可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然而,出于对其抗震能力的担忧,预制结构在抗震地区的应用往往受限。为此,各国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来提高预制结构的抗震能力,特别是预制构件节点的抗震能力,并提出了一系列预制装配结构体系,如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体系(世构体系)。对于预制混凝土结构,由于连接部位和后浇叠合层的存在,锈蚀介质
核子间相互作用作为强相互作用的一种,它在理解有限核以及核物质性质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核子间相互作用而得到的核物质状态方程已经被广泛地研究。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经过长期研究和验证已经被了解得相对比较清楚,但非对称核物质的状态方程(对称能)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特别地,通过核物理实验以及中子星观测数据提取的饱和点处的对称能斜率的不确定度非常大。由于饱和点处的对称能斜率的不确定性,不同模型预测的高密度的
人脸识别一直是人工智能领域一个研究热点。相比于其他的生物鉴别方式,人脸识别在考勤、支付、进站、登机、特定对象监控等方面有着广阔的运用场景。当前最先进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的方法。已有的方法需要被识别对象有良好的光照条件,表情与姿势不能变化太大,不能有遮挡,在约束环境下,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已超越了人类的识别能力。但是在非约束条件下,比如监控摄像头所录的视频,被识别对象具有侧面、
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如5G网络和物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其开放性的传输特性也带来了比传统有线传输更严重的安全问题。设备身份验证作为安全通信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设备指纹识别技术是一种有效且轻量级的设备身份验证解决方案。由于硬件设计和生产的容差,发射机在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硬件误差,这种误差具有独一无二且难以仿冒的特性,因此也被称为设备指纹。设备指纹对传输信号会造成轻微的、不影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建筑建造工艺的快速发展,自由曲面空间网格结构已然成为当今空间结构发展的主要趋势。但自由曲面空间网格结构由于其形式的自由多变,如何合理的确定其建筑形态和曲面网格仍是当前空间结构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本文以自由曲面单层空间网格结构为研究对象,对此展开了系统的研究。首先,从曲面形态入手,提出了考虑结构缺陷敏感性和节点刚度影响的形态优化方法;其次,针对自由曲
时至今日,随着第五代(5G,5th Generation)移动通信商用套餐的发布,移动通信已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演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更加关注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以及巨连接等技术指标。大规模分布式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与无蜂窝大规模MIMO系统由于可以提供更好的覆盖、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更灵活的组网等特性,已经成为新
本博士论文主要围绕Rota-Baxter双代数以及Rota-Baxter Hopf代数的构造及其模作用、Hopf(余)拟群、Hopf拟余模、Yetter-Drinfeld拟余模和(余)三角Hopf余拟群展开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论文引进和讨论了 Rota-Baxter双代数、Rota-Baxter双代数方程组以及Rota-Baxter Hopf数,通过Hopf拟群理论构造了
第一部分早期ARDS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关键分子的筛选目的:目前已知参与巨噬细胞M1极化的分子诸多,但缺乏在ARDS早期发挥作用的证据。本研究通过高通量实验筛选在ARDS中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的关键分子。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我院ICU、年龄大于等于18周岁、符合ARDS柏林定义诊断标准、发病48小时以内的患者。患者入组后记录性别、
铁路在英国开通后不久就被引入巴基斯坦(印度),这被认为是英国人带来的最大的利益,并推动了印度的国家独立。从运输模式来看,铁路对城市发展做出了多方面贡献,包括新的建筑风格、建筑方式和技术等。在19世纪时期,铁路随着工业革命在城市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新城镇沿着铁路线建成。它不仅连接了城市,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使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可以相互交流。拉合尔早在莫卧儿时代之前便成为极为重要的历史城市。随后的统
桥梁涡激振动是一种由气流绕经主梁表面产生周期性脱落漩涡而导致的主梁竖向或者扭转振动,当脱落漩涡的频率接近桥梁的某阶自振频率时,桥梁便产生涡激共振现象。尽管涡激共振不像颤振一样使桥梁发生毁灭性破坏,但其低风速下的高发生概率、大振动幅值等特点严重影响大跨桥梁的行车安全、舒适度和构件的疲劳性能。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被广泛地应用于桥梁涡激振动的抑制,TMD通过调谐机制将主梁的动能转移到自身,并通过阻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