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角下的《哈利·波特》:论罗琳的反英雄主义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及哈利·波特现象不仅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获得巨大成功,也引起了学者和文学批评家的密切关注。本文在现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进行文本细读,通过分析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两方面,论证小说对传统英雄主义的颠覆,即反英雄主义。  文章分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分析小说的主人公哈利,重点论述其反英雄特性。第二章探讨小说中其他人物对主人公主体地位的消解;反英雄人物形象如罗恩、赫敏、纳威、斯内普也具备英雄特质,而具有神性的英雄人物邓布利多也与主角同样有反英雄的一面,从而在高度上实现了与主人公的平等。第三章重点阐释小说的情节构建,故事情节从主题上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从结构上解构主体哈利·波特的中心地位,从而体现了反英雄主义的思想。除了文本细读,该章节还采纳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结论:《哈利·波特》的反英雄主义体现了后现代思潮,具体表现在主人公塑造及其主体地位的解构两方面。反英雄主题因暗合后现代读者的心理期待而促进了小说的成功。
其他文献
迄今,毛泽东诗词及其英译研究成果不少,但少有学者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进行研究。许渊冲诗歌翻译极负盛名,其译作在翻译界广受好评,本文以许渊冲英译的毛泽东诗
好的字幕拯救不了糟糕的电影,但糟糕的字幕肯定可以毁掉一部本来不错的电影。电影字幕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其翻译的重要性随着电影文化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而渐显突出。许多电影
一部新的作品就如同一个新生儿,赋予它们名字的作者就宛如其父母。曹雪芹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他赋予《红楼梦》这部展现中国古代社会人民生活的伟大作品以生命,给予当
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语言使用的诸多层面。目前,对概念隐喻开展的研究很多,但概念隐喻如何在汉语的戏剧中得以体现,关于这点的研究不多。本研究拟从京剧这一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科技交流日益加强。在科技交流中,翻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科技英语翻译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我国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
对文学作品风格和风格可译性的探讨始终是翻译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对文学作品风格定义、可译性、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等问题作了探讨,并由此对《双城记》的两个中译本(张玲,张
学位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在经济与文化领域的不断深入,大批国外电影作品通过多种媒介被引入中国,成为了解国外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电影字幕成为外文电影与观众之间的纽带,高质量的字幕
听力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听力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虽然听者能清楚地听到所说的每个单词但却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
乔治·萧伯纳颠覆了前人的文学作品以及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以便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研究的这三部戏剧《匹格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