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定位耕作模式对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和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ool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20~2021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史家王子村进行田间试验。选用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定位14年的基础上选择常年翻耕(P)、常年旋耕(R)、常年少免耕(S)和隔两年深松+少免耕(SS)四种耕作模式,研究耕作模式对麦田土壤理化性质、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探究平衡产量和环境效益的最优耕作模式,以期为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结果如下:1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15~45 cm土层土壤容重均表现为SS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土壤孔隙度均表现为SS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SS处理在播种前0~45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SS处理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供给能力。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在拔节期0~15 cm土层中均表现为SS>P、S>R,P和S处理间无显著差异;15~45 cm土层均表现为SS>P>R、S,R和S处理间无显著差异。0~45 cm土层直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表现为SS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SS处理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2耕作模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麦田土壤温室气体累计排放量和全球变暖潜力均表现为P处理最高,其次为R处理,S和SS处理最低;SS处理对CH4的吸收量显著低于P和R处理;SS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表明SS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小,在获得高产的同时,有利于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效应。3耕作模式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在开花后14、21和28 d,SS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P处理,R和S处理最低;在开花期、开花后7、14、21和28 d,叶面积指数均表现为SS处理最高,其次为P处理,R和S处理最低;开花后21 d,小麦冠层上层、中层和冠层总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和截获率均为SS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SS处理有效地提高了小麦的光合性能,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合成。4耕作模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开花后同化物同化量均为SS处理最高,其次为P处理,R和S处理最低;在成熟期,SS处理13C同化物和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为SS处理最高,其次为P处理,R和S处理最低。表明SS处理促进了干物质在籽粒中的积累与分配,有利于高产。5耕作模式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开花后7~28 d籽粒灌浆速率和14~35 d粒重均表现为SS处理最高,其次为P处理,R和S处理最低;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下的粒重均为SS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SS处理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增加了粒重。6耕作模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小麦的穗粒数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单位面积穗数和粒重均为SS处理最高,其次为P处理,R和S处理最低;籽粒产量表现为SS>P>R>S,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表明SS处理通过提高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获得了较高的籽粒产量。隔两年深松+少免耕模式是本试验条件下兼顾环境效益和产量的最佳耕作模式。
其他文献
缓控释氮肥等新型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研究人员逐渐探索其一次性施入对于常规分次施肥的替代作用。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促进氮素吸收,协同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鉴于不同播种方式间小麦的群体与个体差异、吸氮能力差异,新型肥料一次性施入对分次施肥的替代效应可能在常规条播与宽幅播种间表现不同。本研究于2020-2021年生长季,以冬小麦品种
学位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及粮食作物,且我国是大豆的起源中心。目前,我国大豆产量低,进口依赖性强,如何提高我国的大豆产量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是自然界固氮效率最高、固氮量最大的生物固氮系统。发挥根瘤菌的生物固氮功能,可以为大豆生长发育提供充足并且稳定的氮源,减少施肥,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葡萄糖是能量中枢分子,在植物各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位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培育优质高产小麦品种一直是育种家的育种目标。山农44和山农46是本课题组选育并于202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分别具有优质强筋和大粒高产的优点。为了促进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制定合理的配套栽培技术,加快优质高产新品种转化为农业生产力。2020-2021年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宅子村试验田,设置播期播量互作、磷硫肥及浇水次数互作和追施氮肥用量及时间互作的试验,研究播期播
学位
针对我国强筋小麦生产中产量品质效率矛盾突出的问题,以强筋小麦藁优5766为供试品种,设置两个播期(10月8日、10月22日)、两个氮肥梯度(180 kg hm-2、240kg hm-2)、两个基追比(5:5、3:7)和三个种植密度(180万株hm-2、270万株hm-2、360万株hm-2),研究播期、种植密度和氮肥运筹及其互作对强筋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播期、种植密
学位
秸秆含有大量作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可再生资源。微生物微生物菌剂是一种无毒害、纯天然、环保的生物肥料,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酸碱度,替代部分化肥,而且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改善土壤结构。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氮肥投入过高的问题,研究秸秆、微生物菌剂、有机肥等绿色肥料投入实现氮肥减施的高产高效途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试验选用小麦品种山农2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秸秆不
学位
金银花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大宗药材,在生产中受地下害虫蛴螬危害严重。昆虫病原线虫是重要生物防治资源,具有主动搜索寄主能力,对土栖性及钻蛀性害虫有特效,其在金银花田中对蛴螬的防控效果仍有待研究。本论文在调查平邑地区金银花田蛴螬主要种类的基础上,开展有效防控金银花田蛴螬的优势线虫种类、剂量及增效剂研究,测定不同线虫对蛴螬的趋化性,并研究了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控金银花田蛴螬的田间效果,论文结果为绿色、高效防
学位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品种间杂交程度不断深入,小麦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而有效的种质资源较为匮乏,限制了小麦育种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是小麦重要的野生近缘种之一,具有大穗多花、耐旱、抗寒、耐盐、生长势强等诸多小麦不具备的优良性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作为优异性状的供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实验室利用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创制了八倍体小偃麦
学位
我国小麦生产中面临氮肥施用量过大且利用率低的问题。小麦的形态和生理可塑性是减少产量损失、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且可塑性与Expansin、WRKY、NAR、NRT和PSB等基因家族的表达及调控有密切关系。因此,如何在减少施氮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小麦的形态生理可塑性,维持小麦产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调查氮饥饿下冬小麦幼苗叶片和根系形态、生理参数、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各器官中不同
学位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然而不协调的源库关系如(叶源冗余和果多不饱等)严重限制了花生产量的提高。外源喷施多效唑是生产实践中调控花生株高,防止植株旺长和提高抗倒伏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其对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的调控作用缺乏系统研究。为探究不同时期喷施多效唑对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的调控效应,本试验于202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和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进行田间试验和室内实验。以源
学位
本试验于2021年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无棣中科现代农业工程有限公司试验基地内进行,以探究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耦合对滨海盐碱地水盐动态及饲用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大京九26(J)、曲辰九号(Q)两种饲用玉米为供试材料,设置了不施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O2M2)、单施用有机肥(O1M2)、单施用微生物菌剂(O2M1)和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耦合(O1M1),共8个处理。针对滨海盐碱地的作物生长状况、土壤理化性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