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与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比较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1987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两条研究意向性的进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现象学进路的代表;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则是分析哲学进路的代表。本文要对胡塞尔和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展示两条进路的异同,为意向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整理思想资源,探索两条进路综合的可能性。
  为实现以上总体目标,本文用五章内容对两条进路中意向性与哲学理念、意向性与意识、意向性与心—身问题、意向性与意义、意向性与唯我论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比较。
  在第一章中,笔者主要讨论二者整个哲学体系的性质的区别、哲学理念和追求的区别以及意向性理论所处的问题域的区别,并进而探讨这些区别对于二者所用的论述意向性问题的不同方法的影响。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属于认识论研究;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属于本体论研究。胡塞尔是在先验态度指导下,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意向性;塞尔是在自然态度的指导下,运用分析哲学方法研究意向性。
  在第二章中,笔者主要比较二者对意识与意向性的关系的研究。在此,笔者试图弄清胡塞尔将意向性与意识活动等同的观点与塞尔将意向性分为意识的意向性和无意识的意向性观点之间的区别。同时,笔者还就塞尔的感受性观点与胡塞尔的直观概念作出对比。最后,笔者得出结论:在意识如何统一这个问题上,二者有重大区别——胡塞尔用意向性统一意识,塞尔用意识统一意向性。
  在第三章中,笔者主要比较二者的意向性理论在心—身问题中的应用。在这一章中,将会看到,胡塞尔意向建构论和塞尔的自然主义意向论,都在身心问题的解决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得出了十分相近的的结论——胡塞尔从身心相互建构的角度论证了身心统一,塞尔则从意向性本身的自然性论证了这一点。当然,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各有利弊。笔者通过厘清还原这个概念来概括二者解决心—身问题中的优缺点,并指出在还原这个问题上,认识论论证与本体论断言之间的关系是个困难问题。由于胡塞尔是从认识论角度解决问题,因此他比塞尔更好地应对了这个难题。
  在第四章中,笔者主要考察二者意向性意义理论的异同,其中包括二者意义概念的异同,他们在意向性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上看法的异同,以及他们使用的概念(诸如充实、满足条件等)的异同。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胡塞尔对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因为他不仅关注于语言的意义,还着重探讨了认识论的意义,而塞尔仅仅关注于意义的语言层次。另外,在方法论层次上,塞尔更注重语言分析,胡塞尔则注重意向分析。
  在第五章中,笔者比较二者运用意向性理论对唯我论障碍的解决。从意向性作为单个意识具有的重要特征这一起点出发,二者的理论都不可避免的导致唯我论。但这与人类的生活实际是不相符的。因此,两人都必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胡塞尔的唯我论是本体论上的唯我论,塞尔的唯我论是认识论上的唯我论,但解决两种唯我论的出路都是认识论的。很遗憾的是,二者的解决都不成功。
  最后,笔者就这种比较做了一个总结,认为:二者意向性理论的各种差异根源于二者哲学理性和哲学态度的差异。存在两种哲学理性: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种哲学态度:理论态度和实践态度。胡塞尔抱着理论理性和理论态度研究意向性;塞尔则执着实践理性和实践态度研究意向性。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二者在方法上的截然区别,从而是整个意向性理论的本质不同——虽然两个理论中有相似的论断。但这两种理性和态度不是相互抵触和矛盾的,而是可以相互理解和宽容的。
其他文献
网络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更迭、多种价值文化的相互冲撞,不仅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文化感悟、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同样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极易受其影响。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家家户户的电脑以及随处可见的网吧,未成年人的生活与学习中充斥着互联网络。不能否认的是,网络在给未成
学位
人们在现当代逻辑和哲学研究中愈发重视可能性问题。可能性为人类主体的活动开辟了广阔天地,展现了日益灿烂的前景。对我们而言,“如果现实事物的存在方式不同……”这种假设条件法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我们却无法讲清楚与现实不同的事物的其他存在方式,即事物的其他可能性的意义。  众所周知,历史上德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最先提出了“可能世界”这个概念来阐释这种意义。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往往被
学位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进步,开发难度也在不断降低,同时互联网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使得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虚拟现实技术也开始逐渐应用在广告领域,这种虚拟现实技术的广告相比较于传统媒介沟通形式的广告将可能会使消费者产生更好的沉浸感,甚至能进而提高消费者的广告态度及购买意愿。  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的广告形式(虚拟现实广告/传统视频广告)在不同涉入度的产品(汽车/饮料)、不同科技准备度(高/
学位
接受美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文本作者对其作品的绝对权威的地位,由原来以作者为文学写作的中心转向为以读者的中心,强调读者对于作品价值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该理论认为接受是读者对作品本身进行的再创造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各种内涵,并且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也是只有被读者接受时才存在。译者作为原作与目的语言读者之间的传递媒介,在对原文本进行翻译时既要忠于原文的涵义,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适当的二次加工
学位
“文化他性”作为后殖民话语体系的关键术语,是西方霸权文化所挤压出的一个歪曲的东方文化形象,文化帝国和文化霸权主义者的潜台词,它在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后殖民翻译语境中,西方霸权文化通过他性文化陪衬并构建其主流文化身份。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他性文化面临着同质化的危机,如何有效地回应西方主体所摧残的异质的、失语的、边缘的他性文化,从而抵御文化帝国和霸权主义,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
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上,海德格尔关于艺术的本质所作的思考和阐释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在20世纪的30年代到50年代,他在不同的场合发表了一系列的演讲,这些演讲构成了他的中期思想的重要文本《艺术作品的本源》,时至今日,该书作为现代欧洲思想的经典文本,依然在大学哲学课堂里被热烈地解读和讨论着,已经成为西方思想史上关于艺术问题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所蕴涵的对艺术的全新的理解博大精深,独具特色。海德格尔穷其一生追
学位
两千多年来有关柏拉图《理想国》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柏拉图在传达其政治思想时,很多地方使用到神话(Mythos)。那么,柏拉图在构建自己的政治思想大厦时,为什么会使用神话,神话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承担着怎样的功能,且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神话与传统的古希腊神话尤其是赫西俄德的神话有何差异,神话本身对于哲学思考和政治思考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这可以说是本文的问题意识之所在。  本文将柏拉图政治思
学位
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专家是为人所熟知的。近年来,学界对张岱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方克立将张岱年称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独辟蹊径的探索的第一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过程中的不同侧面。张岱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所作出的哲学探索,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也有不容小觑的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
学位
自古以来,道德典范都是社会道德建设和个体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伦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的诸多道德典范,从尧舜禹到雷锋、张海迪,从孔子到耶稣,无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文明传承的作用,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道德示范作用,对个体的人格追求起到了激励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价值冲突更加严重,道德典范在这样的社会情形中更能体
学位
宗炳《明佛论》一文旨在言明:“须弥之大,佛国之伟;精神不灭,人可成佛;心作万有,诸法皆空;宿缘绵邈,亿劫乃报。”即是要论述神不灭、报应观和心本论。  宗炳的论述以“神不灭”为出发点。其不灭的神一方面作为轮回的本体神识,向下解释世间生死报应;一方面作为清净的法身神识,向上解释出世间的涅槃解脱。此“神”亦是佛道,它高于嚣于世路的儒家之道,也高于非皆空的老庄之道。在此前提下,宗炳以释统儒、道,试图表达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