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步行引导性设计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w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商业综合体为了应对所处城市中心区土地紧缺的问题,开始向地下立体化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也促成了“地铁+商业综合体”的开发模式,即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其地下空间也成为了站点和上盖建筑的有机联系,具有极高的商业潜能。但是,由于地下空间的特殊位置和商业综合体的复杂性致使其中人气仍然较低,或在使用者的潜意识中认为它是一类较为“低端”的空间,建筑空间的商业价值可以体现在人流量和租售价格上,结果就是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地下空间利用成果仍然不尽如人意。由此本文试图提出对步行客群的引导设计来增加空间内部的人气,挖掘价值。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地下空间具有城市维度上的“节点空间”和建筑维度上的“场所空间”的双重属性特征,因此要对步行者进行引导时,面临承接“通过性”人流量和“滞留性”人流量。本文结合基础理论,梳理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基本特征,并通过问卷调查后实地调研的方式对现有案例进行解析,提取影响研究对象空间中步行引导性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设计策略,以提高空间对于人群行为的组织能力,改善使用体验,提高人气,更加均衡、充分挖掘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商业价值。论文的内容包括以下七个部分。一、提出研究的背景。以“现状-问题-契机”的方式对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并阐述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确定研究范围、方法和框架。二、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点-轴系统理论、寻路理论、城市意象理论和环境知觉论,点-轴理论是在城市层面上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开发、优化的基础;寻路理论、城市意象理论和环境知觉论在建筑空间层面上对步行引导性进行指导。本章分别阐述了四个基础理论的内涵特征与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三、剖析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步行引导性的需求。首先通过对研究对象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态势进行解读,指出其分别在城市和建筑两个视角下的内涵特征,然后对步行引导性内涵进行解析。最终,确定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在城市和建筑层面下对步行引导性双重需求。四、案例解析后总结出研究对象中步行引导性的关键因素,并构建策略。案例解析包含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两个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使用者所关注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中的步行引导性要素合集,并以此作为后续实地调研的框架与重点;再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设计的关键因素,作为构建设计策略的基础。五、以宏观的城市视角作为切入点,提出关注研究对象作为“节点空间”身份属性下的步行引导性的设计目标、原则和具体设计策略。包括结合现状和应对变化两个方面的策略。六、以微观的建筑视角作为切入点,提出关注研究对象作为“场所空间”身份属性下的步行引导性的设计目标、原则和具体设计策略。包括以合理流线为特征、以加强标识为特征和以优化体验为特征三个方面的策略。七、对本文整体总结。阐述本研究的三项主要结论,并总结文章的不足和展望未来的发展。
其他文献
城市轨道交通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布局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目前轨道交通的创新逐渐转移到美学特征方面,美学、文化等非物质要素对轨道交通车辆设计的影响愈发显著。在城市轨道车辆缺乏差异性的背景下,将文化因素融入到城市轨道车辆设计中,能够展示特色文化,提升城市轨道列车的设计价值。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提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1.国内现有的现代有轨电车数量较少,而且大部分
随着桥梁跨度的增长,连续刚构桥下挠和开裂问题愈加严重,成为制约大跨径混凝土桥梁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理论及工程实践表明收缩徐变是导致桥梁下挠与开裂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善连续刚构桥长期下挠及开裂等问题,一方面,需要研究更为精确的收缩徐变模型对桥梁长期变形进行预测;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新型桥梁结构体系。桥梁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均处在自然环境中,但目前对变温变湿环境下的收缩徐变效应研究较为欠缺。钢桁加劲混
诊断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近年来一直为各大诊疗服务提供商所重视,相关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场景,对缓解我国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而基于知识图谱的诊断辅助
互联网以及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已经习惯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商品和事件表达自己的体验或意见。用户发表的评论包含巨大有价值的信息,从用户评论数据中精确挖掘他们对商品以及事件的多个方面的情感态度,能为企业改进商品、消费者选择产品、政府舆情把控等提供有利的决策支持。基于方面的情感分析近年来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相比于传统的情感分析技术,基于方面的情感分析能更加准确地
密文图像可逆信息隐藏(reversible data hiding in encrypted image,RDH-EI)是以一种可逆的方式将附加信息隐藏到加密后的图像中,并保证附加信息可被无差错提取,原始图像可无失真恢复的技术。该技术可有效的应用于云存储中,用户将密文图像上传至云端,云管理者可利用RDH-EI技术将相关信息隐藏到密文图像中以提高密文图像的管理效率。随着云技术的发展,云管理者对密文图
电动汽车行业目前多采用有线充电桩的方式为汽车供电,但是此种方式存在着易磨损、占用空间大、影响美观等诸多问题。而伴随着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的发展,将其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领域,对比传统有线充电方式具有绝对的优势。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实现有多种方式,均是利用无形介质将能量从发射端传输至接收端。其中,基于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Capacitive
老观古镇2005年被确定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作为川东北典型的传统山地场镇,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历为军、政重守之地,据史志记载,老观场场址原为奉国县县城遗址。由于古米仓道穿境而过,长期以来,这里便是阆中、巴中与苍溪、仪陇交会点上有名的“旱码头”。从先秦到清代多次的移民活动为老观独特的建筑文化和空间环境诞生提供了环境基础,场镇中商铺茶楼林立,酒肆戏楼众多,谯庙子、川祖庙、太子庙(彭、刘二姓祠
中国传统建筑自成体系,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檐部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态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部分。北宋上承唐五代下启南宋金元,是中国建筑技术史发展的一个高峰。本文详细解读并整理了北宋木构建筑遗存中的檐部做法,现存建筑技术史籍中总结出来三个相关技术方面:出檐、起翘、生出。论文从这方面的技术出发对63栋北宋现存木结构建筑遗存的檐部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区域联系日渐加强,由此推动了城际铁路的不断进步,在客运专线上修建城际铁路站是未来城市间交通发展的趋势,然而如何将城际铁路客流同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进行交互,则需重视城际铁路站的换乘功能。目前,国内对于换乘空间的研究多集中于地铁站或是综合客运枢纽站,而城际铁路线与地铁线发生接驳的站点换乘空间设计尚属探索阶段。其当前的换乘空间模式、换乘流线组织方式以及换乘功能区域的划分比例等
历史纪念物与周边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周边环境的统一协调十分重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纪念物失去周边环境成为孤岛化的“点”状。本文选择存在上述现象的浙江金华法隆寺经幢与其周边街区作为研究对象,对以经幢为中心的街心广场如何与经幢协调设计开展研究。本文的研究先从街心广场和“点”状历史纪念物等概念出发,结合现状调查、历史记载研究和同类型的纪念物现状调研,整理出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应用SD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