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浙江方言词语的地理语言学考察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ER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世纪中叶浙江省第三次方言普查资料中72个方言点396个词语和其中10个地级市1299条词语为研究对象,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绘制方言地图。在此基础上结合行政地理、自然地理、地域文化和移民等非语言因素解释浙江方言词语的地理分布。全文除绪论外,共四章。第一章行政地理与浙江方言词语的地理分布。详细叙述浙江省从古自今行政建置的沿革变迁,对比方言分区可知,浙江省方言分区与明清时浙江行政区划之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体现在每个府的方言中,也体现在每个县市的方言中,均有为数不等的特有方言词语。统计数据显示,温州府方言特有词语多达88个、杭州市区多达50个。而衢州和处州之间、慈溪和余姚之间方言词语对应关系低与古代县市置析有关系密切。杭州市区方言与属县不一致的现象与宋室南迁,建都杭州等历史原因有关。湖州府内部特有词语偏少的现象则与太平天国后的移民密切相关。第二章自然地理与浙江方言词语的地理分布。由材料排比可知,浙江方言词语的分布与地形、河流、山脉等自然地形地貌有着密切关系。平原地区交通便利,也有利于方言间的沟通,故方言词语的共性强,通话程度也高,浙江省内以浙北平原地区各县市方言通话程度高为最典型。河流对方言间沟通提供便利但有时也是阻隔,在温州地区河流起着联结作用,使得温州各县市内部方言词语具有较强的共同性,内部通话程度很高。在金华地区河流起着阻隔作用,造成金华各县方言词语较大的差异性,通话程度较低。山脉一般也是行政建置的分界处,其阻隔着两边人们的往来,阻碍方言间的交流,浙江省内以南部山区各县市方言通话程度低为最典型。第三章地域文化与浙江方言词语的地理分布。方言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同时又是一切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域文化的各种不同特点,常常会在方言词语的地理分布上得以体现。外来物品名称更易出现在沿海地区的方言中,民间信仰在浙江中东部、北部沿海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农作物品种等引发的“稻”与“谷”之分,对生老病死的忌讳形成的委婉词语等地域文化现象,也均与方言词语的地域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第四章人口迁徙与浙江方言词语的地理分布。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人口迁徙的同时也总会在迁入地的方言词语上留下一些抹不去的印记,从而形成移民方言词语的特定地理分布,宋室南迁,大量北方移民涌入杭州城,致使杭州话演变成了一种带有官话色彩的吴语;太平天国运动造成浙西北吴语中官话的密集分布,导致浙西北吴语中出现了明显的官话借词;闽人历史上的多次北迁造成对浙南吴语的渗透。
其他文献
第二学段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教师要直面习作起步难的困境,需正确着力“词句段运用”,精准把握语用价值,精心搭建多维的语言实践平台,围绕语文要素瞻前顾后,立足语用学情巧教趣学,逐步提升第二学段学生的写作能力。
期刊
“80后”作家孙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新锐力量之一,其作品形成独特的风格,引起学界持续关注。首先她繁密冷艳、凌厉酷烈的语言风格与同时代女作家的温柔细腻相比显得富有个性,狠辣苍凉的文风在女作家群中成为异类。其次,她是一位对伤痕迷恋的作家,由于过早地体会到生存的艰难,她的作品往往都是直刺向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和情感失落者的精神世界。她尝试治愈这些伤痕,以冷酷的笔触深入人物伤痕,塑造了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想
学位
本论文以新疆当代汉语诗的重要代表作家作品和流变作为主要讨论的对象,旨在对新疆当代汉语诗的历史流变及创作成就进行梳理。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新疆当代汉语诗的诗歌流派以及具体诗人作品进行细致分析,进而把握新疆当代汉语诗的流变过程。在中国当代汉语诗歌流变的总体观照中把握新疆当代汉语诗的成就、意义和价值,以促进新疆当代汉语诗的资料整理和学术积累。论文对新疆当代汉语诗在十七年时期和文革时期、新时期
学位
20世纪80年代,格非在文坛崭露头角,以其小说对形式、技巧的巧妙实验,对叙事迷宫的有意构造,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后,随着文学外部语境的变化与文学自身的演变,格非的小说创作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就格非的整体创作而言,不管是前期对小说形式艺术的有意凸显,还是后期对现实的逼近,与传统的对话,其创作始终不离对意象的使用。生动、精准、寓意深刻的意象选用,巧妙、匠心独具的意象经营,不仅促成了格非小说独特
学位
叶兆言作为文学世家子弟,在特殊家庭氛围的影响和个人兴趣的驱使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尝试写作,至今仍因早年完成的“夜泊“秦淮”系列而备受瞩目。“秦淮”作为南京特殊的地理、文化符码,既为叶兆言的创作提供了现实支点,也因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展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其后,“秦淮”元素在他的创作中发生了变化,最终成为一种标签。本文将叶兆言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即:1987-1990年,代表作,夜泊“秦淮
学位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家,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以及文学史上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广受好评,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人的内心情绪进行剖析,打开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另一扇门,这是施蛰存作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先锋性的一面。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施蛰存小说中古典性的一面。施蛰存的成长离不开中国的文化语境,离不开古代典籍的浸润,他非常成功地将
学位
本文通过纵向梳理苏州书坊的历史发展,结合特定时代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情况,从社会阅读风气、士商观念变化、文人弃巾行为等多个角度,重点考察明清文人群体对苏州坊刻阅读与出版的参与,以及地方文人审美对苏州坊刻装帧特色的影响与塑造。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第一,苏州书坊的历史考察。苏州书坊起源于唐末江东一带坊间私历的印售,成长于五代时期南方诸国的印刷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明清时期则是苏州坊刻繁
学位
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创作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足以使其称为大家。在他一生丰富且多样的诗歌作品中,游览诗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一方面,这与他诗歌创作的起因密不可分。在他皓首穷经、孜孜不倦地钻研理学的一生中,诗歌创作并非专门之事,而是要靠朋辈同游来激发诗兴、提供契机。另一方面。朱熹本人亦有着极高的诗才,能够使用擅长的古诗体裁模山范水、这表情达意,使得他的游览诗情景交融、真诚动人。以往对朱熹诗
学位
“词句段运用”版块是统编语文教材单元设计的“巧思”。“词句段运用”内容多以段的说写为主,与单元语文要素密切相关,最终都是为了建立读与写之间的联系,将教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读写能力。基于此,从教材的深度解读以及学生的深度学习出发,探寻教材编排意图,并从单元整体、学生本位、语用实践三个角度出发,深度挖掘,探寻“词句段运用”版块的教学路径,以期实现“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扎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
期刊
东吴偏处江东,其文学虽不及中原的曹魏文学壮观,甚至不如蜀汉文学令人称道,却也有其自身的地域特色,可谓别具一格,应该是构成三国文学多样性、全面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韦昭是东吴历史上博通经史、兼善文章的著名学者,又是东吴重臣,政治经历对韦昭的诗文创作影响巨大;延陵韦氏家学传统以及延陵地方文化的滋养,对韦昭诗文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韦昭存世作品中,《吴鼓吹曲》十二首渗透着他对鼓吹曲的认识以及对曲辞文学审美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