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gedy of the Lomans:Interpretation of 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from the Perspectiv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w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瑟·米勒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剧作家。《推销员之死》是他的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首个普利策奖。该剧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洛曼一家的悲剧故事,揭示了当时美国下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在剧本中,洛曼一家由于受到内心欲望的驱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最终难以逃脱悲剧的结局。
   本文试图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推销员之死》中洛曼一家的悲剧。自然主义是一种文学的思潮,它始于19世纪90年代,在20世纪盛行于欧洲和美国。它的显著特点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一般来自下层人民;强调按照事实描写生活:围绕以生存为主题,如:恐惧、饥饿以及性的需求;作品中含有强烈的宿命论哲学以及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另外,自然主义作家为了对现实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主张将个体的人放入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探索。自然主义者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社会环境因素占据着根深蒂固的主导地位。人们命运的发展受制于社会环境,社会规律力量的运动远远强于人们的自由意愿。下层人士的自由意愿在剧烈竞争的社会发展中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是人类无法驾驭和战胜的。
   本论文从自然主义角度对《推销员之死》这部剧作的分析中,首先对该剧中的自然主义写作特征进行了探索、然后指出了社会环境对主人公洛曼一家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总结出了洛曼一家悲剧的形成原因。
   本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引言、主体部分和结论。其中主体部分为四章。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米勒的生平及其作品,以及国内外对《推销员之死》的研究。
   第一章概述了自然主义流派的起源,美国自然主义的发展以及它在《推销员之死》中的体现。
   第二章描述了自然主义写作特征在该剧中的体现,即:描述下层人民的生活;强调按照事实描写生活;环绕以生存活动为主题;作品中所含有的悲观主义宿命论。在《推销员之死》中,米勒用独特的自然主义手法真实地描述了洛曼一家在生存边缘挣扎的情景,并展示出他们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章主要论述社会环境因素对洛曼一家的影响,即:大都市的生活,消费主义和美国梦对洛曼一家的命运的摆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矛盾的冲突中,他们是一群生活的失败者。
   第四章阐述了该剧中主人公洛曼一家的悲剧原因。父亲威利是个推销员,属于社会下层人士。为了生存,他在社会底层徒劳地奋斗着和挣扎着。在兢兢业业为公司工作了三十几年后,他却被老板无情地解雇了,犹如人们吃完了桔子所扔掉的桔子皮。最后,小人物威利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儿子们的前途。但是他的大儿子比夫三十几岁仍一事无成,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父亲死后,小儿子哈皮选择继承父亲的梦想,成为下一个威利,让悲剧再次重演。
   结语部分指出《推销员之死》属于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品范畴。该剧具有典型的自然主义写作特点,残酷社会环境和低下社会地位决定了主人公洛曼一家的悲剧。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力挣扎,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前行在绝望的黑夜中。作者米勒真实地揭露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下层人民悲惨的生存状态,赋予了《推销员之死》这部剧作以丰富的自然主义创作内涵。
其他文献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巫术无疑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赋予原始人类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当两晋时期的人们饱受战乱之苦,人生无常的危机感后,两晋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巫术来抚慰人们的心灵。这些巫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两晋志怪小说。本论文主要选取巫文化中的巫术灵物这一视野,来挖掘两晋志怪小说的崭新内涵。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论题的确立、巫文化内涵的确定,并对巫术灵物的概念进行了一个界定。巫术对
学位
罗兰·巴特曾说过:“有了人类历史本身,就有了叙事。”无论在小说故事、影视作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叙事都无处不在。  在后经典叙事学已占据主流地位并宣布经典叙事学已经过时的当下,我仍然将此文根基于经典叙事学。因为始终无法脱离文本结构本身来谈相关的语境。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赋予其作品神秘莫测的色彩,就像他作品的书名有白有红有黑还有别样的色彩一样,其作品内容更是丰富得像一部伊斯兰
学位
学位
何其芳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我们把他1931年至1949年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唯美,艺术上精致,后期作品毫无艺术特色,成为政治传声筒。何其芳前后的变化,被学者概括为“思想进步,创作退步”,并称之为“何其芳现象”,我们分析前后期作品变化及其“何其芳现象”对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一部分绪论。创作主体意识在前后期作品中分别经历“
学位
期刊
本文从爱的缺失与寻觅角度,对杜拉斯和虹影小说中的“跨国情人”进行比较研究。其中,杜拉斯和虹影有相似成长背景,虹影坦言受到前者影响,她们深受东西方文化熏陶,均获得东西方极大好评,作品中“跨国情人”独特的背景、人物特殊身份,他们与作者同样“爱的缺失”,文化背景的不同促使多方面的异同,“寻觅爱”的过程,他们不同的观念与行动产生冲突与融合,很值得研究。  本文试图以弗洛姆精神分析等理论,同时结合哲学、美学
期刊
索尔·贝娄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最负盛名的美国当代小说家。他的小说体现出了极高的思想价值,他将自己对人类的透彻理解和对人类当代文明的精妙分析融入作品之中。《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在他的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寻与探索。这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是贝娄小说叙述艺术的典范之
自“五四”运动以来,大量的外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中国,但针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批评却相对数量较少。《秘密花园》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弗朗西斯伯内特的代表作,在我国,该书已有张润芳、包惠南、李文俊、张建平、许虹等著名学者的多种中文译本出现。然而,目前与该作品及其译本相关的理论研究却相当匮乏,且主要是分析原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很少有研究关注这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译本。  儿童文学特殊的读者群体决
学位
篇章语言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它将语篇看作是交际活动,强调翻译在语篇和交际层面的对等。他们认为,翻译中传递的是原文的语言含义和交际功能,只有语篇特征的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信息性、情境性、互文性和可接受性)都得到满足,语篇的交际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果受到语篇特征理论指导,产生的译文会更好地与原文在语篇和交际层面上达到对等。  《浮牛六记》,作为饱含中国文化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