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的路途中——转型期中国政治小说的意识形态内涵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ge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是任何民族的渴望,尤其是对于一个有着辉煌传统但也经历了近代失落的中华民族来说,这种渴望就显得尤为强烈。现代化又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迈进的确进入了最为快速的时期,而这种迈进又是以经济转型为先导的。当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时,这种经济基础的转轨又必将导致整个上层建筑的转型。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一种国家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现代化不应回避过程的曲折,在今天转型的时期,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残酷,甚至也看到了伤感。  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形态,应该也的确在以自己最敏感的特质呼唤着社会的现代化,也就是说,文学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内涵本身也应该体现为对现代化的一种推动。然而,现代化的迈进是艰难的,文学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只能是一种理论或精神上的有限的动力,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无论是文学自身还是其反映的意识形态内涵,都在现代化的路途中……  当“现代化”这个转型期最大的政治话题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小说形式之中时,便有了笔者对“政治小说”这一概念的提出,“政治小说”中对意识形态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也是复杂的、多角度的。在无现成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对这一问题的系统阐述也是本文企图开拓和突破的。  本论文共分五部分阐述这一主题:  第一章概述了当代“政治小说”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渊源,并对研究范畴——“政治小说”、“意识形态”、“转型期”等作了概念上的限定,以显现本文的针对性意义。  第二章从具体文本出发(约100部小说),把作品按内容分为歌颂型、揭露型、讽喻型和影射型四类,从而在相对全面的把握“政治小说”全貌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作品的创作立意、主要内容,也指出了其存在作者观念上的偏误。  第三章以“人”作为论述出发点,详细地分析了政治小说中所反映的不同阶层人的生活状况,包括: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弱势群体。政府官员体现的是社会角色和作为自然人的个体的统一,这样也就显示了在这种矛盾中必然显现的社会问题,比如:寻租等;知识分子是社会进步的精神旗帜,然而,由于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的尴尬,使其在夹缝中人格分裂,最终导致这一群体的分流;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则体现的是社会的新的社会不公。  第四章提炼出“政治小说”中的主题(包括作者未曾明确表达的主题):1.权力需要制约;2.法治社会的建立;3.政治体制需要改革;4.合理化社会的渴望。应该说,这些呼唤和建议正体现了政治小说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由于作者思想的局限和社会现实的限制,这些观点的提出在作品中并不系统,挖掘并分析这些潜在的主题,也正是作为理论工作者的文学评论者存在的意义。  第五章对“政治小说”作了价值评判,一方面政治小说对当代社会有其现代化意义;另一方面,又因种种复杂原因,政治小说又在不足中急需提高。笔者从多方面提出了政治小说应该努力的方向:1.创作态度上,批判意识有待提升;2.思想表达上,理性观照亟需加强;3.接受效应上,民间立场还需坚定。  本论文主旨在于阐明:政治小说以及其所反映的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无论是作品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内涵还是政治小说自身,都是意义与问题同在,都是在现代化的路途中。在路途中,就应该体会到过程的艰辛,在路途中也应该看到希望,引用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一段话来认识现代化的选择并以此概括政治小说的意识形态内涵。
其他文献
邓廷桢(1775-1846),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字嶰筠,晚号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嘉庆进士,官至两广总督。著述颇丰。作者着力评述邓氏《说文双声叠韵谱》、《诗双声叠韵谱》、《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党的“双百”方针,带来了文学创作的“早春天气”。一方面,以往不敢轻易涉笔的、表现知识分子婚爱生活的小说大量涌现,为文坛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让不同于工
东晋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的山水诗、画,在晋人山水审美趣味的激发下,取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二者拥有共同的审美源头和创作对象,相互影响,共享辉煌;但由于各
百多年前,莱佛士发现新加坡时,只是个小渔村。由于新加坡先天优越地理位置及具有发展成为深水码头的条件,加上英国人有计划扩充势力和称霸世界的野心,新加坡很快被纳入英国殖民地
“都市报的冬天来了!”从去年下半年起,国内都市类报纸中一直回荡着这个声音。如果说2005年对很多都市类报纸的同行来说是寒冷的一年,那么这一年,对《都市快报》等都市类报纸
废名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一方面,他的小说因语言的晦涩和文体的独特而远离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长期遭受读者和批评家的误解和冷落;另一方面,作为“京派”
以往汉语词汇学界对汉语成语的研究多注重成语的出处和文化方面,对外汉语教学对成语的处理也多关注成语故事、成语的含义等,对学习汉语的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等问题没有引起足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