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花儿”的文化传播研究——以宁夏海原县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mh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歌,被誉为“西北的民族之魂”,2006年成功申报并成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回族的“花儿”又名“山花儿”“干花儿”“野花儿”等,是民众普遍传唱的一种民歌。它把陇山地区古代山歌的某些特征积聚起来,同时又受到其他流派(河湟花儿、洮岷花儿、陕西信天游、伊斯兰教诵经音乐等)的影响,作为承载地方和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宁夏回族“花儿”本应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但因这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受到了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将传承看作一项事业的人少之又少,老一辈的传承人上了年纪,使得非遗“花儿”面临着后继无人或无人问津的窘境。
  本文在对已有文献的阅读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采取深度采访、参与式观察、文献分析等方法,以传播仪式观的视角研究宁夏回族“花儿”,对其仪式化的呈现加以分析,针对宁夏当地“花儿”出现的传承发展危机,概括出成因并给出应对之策,借此对保护非遗民间文化做出思考。
  全文总共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缘由,描述了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在实地调研中采取的研究方法。这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并综合文献为下文仪式传播视阈下“花儿”的研究做铺垫。第二部分是宁夏“花儿”的基本研究,首先对“花儿”的传播概况和传播历史进行介绍,其形成背景受地理、人文、宗教和民俗等四个方面影响,经过了劳动者创造分享、大众媒介传播和政府在场保护三个阶段。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宁夏“花儿”的主体研究,通过传播仪式观视角探讨“花儿”的仪式化呈现,采用现场观察和深度采访的方式,对“花儿”的现场表演进行记录,对仪式中的主体、表演场所、仪式规则、传播符号等要素进行分析解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乐趣所在,“花儿”在传播仪式中具有文化共享的功能,在表演时将信息和情感传递,从而形成文化认同。第五部分笔者进入宁夏海原县进行调研,分析宁夏“花儿”传播现状,由其自身困境和现实困境造成的传承主体老龄化、传播内容枯燥难懂,传播渠道单一这三个问题,就此提出当今社会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现实方法。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概括全文要义,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给予展望与思考。
其他文献
《每周评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时政评论类报刊之一。1918年12月22日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办刊宗旨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每周评论》前25期由陈独秀主编,其评论作品观点尖锐、启蒙色彩鲜明。评论作品的话题范围包括巴黎和会、国内和平会议、新旧思潮激战、青岛问题、五四运动等。在当时,这些评论中表露出的启蒙思想对社会运动的推进、民众思想的启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本研究的方法
学位
本文选取了2018年6月12日特朗普、金正恩新加坡正式会晤的前五天及后一周的时段内,华盛顿邮报网、劳动新闻网、联合早报网以及人民网四家媒体关于“特金会”的相关报道,依托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料库方法、借助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建立了四国媒体首次特金会晤的小型语料库,以词汇为研究单位对四国媒体的报道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以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为理论框架,从词性、词频、搭配词、词
《申报》副刊《自由谈》是近现代中国报刊史上的著名副刊之一,在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其中黎烈文(张梓生)主编时期成《自由谈》史上最卓著时期,即1932年12月1日到1935年10月31日。该时期《自由谈》以刊登杂文出名,尚言论自由之风,引社会舆论之潮。为此,学界多从文学视野和新闻传播学视域来分析《自由谈》,尚未有从民族视角论证《自由谈》作为文艺副刊对民族危机下民族意识
近代上海工人阶级运动此起彼伏,其中印刷工人表现尤为亮眼。作为典型的技术工人,印刷工人的斗争模式与频率都与非技术工人的表现殊异。本文意图挖掘印刷工人如何频繁爆发革命的,为何是印刷工人而不是像缫丝工人这样的非技术工人,成为了工人阶级运动的先锋。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媒介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别于传统研究对于意识形态单一作用的强调,本文从媒介史的视角出发,探究了技术的变革如何与生产、商业、政治
学位
20世纪80年代末,德国学者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教授出版了《视听:电影、电视交互的历史》一书,首次提出“媒介考古学”的术语,彼时齐林斯基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负责视听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是其媒介思想著述的开端。四十多年后,少人问津的媒介考古学思想终于摆脱了长久以来所处的边缘位置,逐渐走向新闻传播研究的核心区域。媒介考古学所主张的研究范式与视野,正在冲击着传统新闻传播研究与历史书写。  齐林斯基教授对于
学位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对人本身以及人的媒介使用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基于文本内容进行的新闻传播研究无法完全满足解释当下传播与媒介环境的需要,也无法帮助技术条件下的媒介历史研究。媒介学和媒介史的出现是对这种技术挑战的回应。  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作为一位重要的媒介史和媒介研究学者,为媒介研究带来新的灵感和经验。分析其媒介史书写的具体实践和研究取向,为我们思考媒介史书写和媒
学位
目前,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升级,预防医学日益变得重要。疫苗研究作为预防医学中的重点,是健康传播议题中的常驻嘉宾。本研究聚焦刚在中国大陆地区上市没多久的HPV疫苗,分析网络媒介中HPV疫苗信息的接触行为如何影响青年女性群体对于HPV疫苗的认知和接纳程度,为大陆地区的HPV疫苗相关研究补充新闻传播学的理论视角。  媒介接触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已被大量实证研究所证明。健康传播学表明,媒介接触会在认知、信念
学位
自21世纪初中国电影启动全面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因政策扶持而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却依旧步履维艰。电影市场呈现出“内热外冷”的处境之困,海外票房总收入与国内票房相比,悬殊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此同时,国际艺术影坛上的中国电影亦渐趋失语,失却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在国际A类电影节频频获奖时的盛况风采。  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时逢遇的种种困境,引发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
学位
在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时代,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结和依赖程度日趋增强,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等新型媒介的迅猛发展,国家之间的地理区隔逐渐被打破,信息传播和意见流动的边界消融。在全球传播语境下,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除取决于本国的利益诉求及其对待世界的方式之外,将越来越受到国际舆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国际舆论体现着国际公众对某种国际事务的融汇情感在内的整体性知觉和评价,
学位
新闻传播领域的“典型人物”,是指在各行业、各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意义的人物。中国典型人物报道诞生于延安时期,数十年来,它在建设社会信仰体系、提升社会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功能。  论文的绪论部分对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对典型、典型人物、典型示范、典型报道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典型人物(形象)的研究、典型人物报道的研究、《人民画报》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