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格林纳威的影像空间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02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彼得·格林纳威被称为最具野心和争议的导演,并提出了“电影已死”的口号。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电影本体的探讨越来越迫切。这样一位具有前卫性的导演,早在他影像创作中,就已开始关于“电影”本质的思考。本文以影像空间的角度,对格林纳威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总结。文章主要从格林纳威影像作品的形式、内容以及新媒体艺术三个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空间理论,对其作品进行归纳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从研究的目的意义开始,论述关于研究格林纳威以及影像空间的必要性。从理论框架的角度,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维度的进行阐述。对格林纳威的人生历程以及作品分阶段的简述为第一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把他的创作阶段分为准备期、创作期、表达期,分别对应早期创作的实验短片尝试、剧情长片的影像语言实践、影像空间语言具有艺术性创作的自由表达阶段。第二章从格林纳威影像中视觉画面效果的呈现,一种极具形式感的整体展示。分析其画面景框的多种形式、摄影机在影像中的空间运动、场景空间的多维度建构、光影色彩的指引功能,以此形成的整体影像空间风格。第三章则是基于格林纳威作品的内容性,建立解读的坐标——以内容与空间为轴,延伸出文本空间、再现空间、银幕空间;以其对应着数字、字母的符号化象征,真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对抗及主题,结合电影的文化语境诠释其含义,深度剖析格林纳威对性和死亡的哲学思考,强调其影像空间重组的核心元素。第四章从创造影像空间新的语言元素入手,在大胆前卫的观念之下,探讨影像作品中绘画、身体、建筑等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分析其在影像空间中创新的语言媒介、表现方式等,并总结出他对影像空间美学的追求,让电影在格林纳威的创作语境中呈现出新的艺术空间。第五章是对前面所述的三个核心论点做出总结。
其他文献
“不能自制”问题是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本文试从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结构的分析入手,进而探讨不能自制现象发生的机制;我们看到,在柏拉图哲学中更被强调的是节制概念,几乎鲜而提及自制的问题,笔者认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这种理论取向的差异在根本上是对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的不同回应。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不能自制”问题选题的价值、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考
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尖锐,国内外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且近年来灾难事故频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还导致社会恐慌和经济、政治秩序不稳定。谣言总是伴随危机事件而产生,而且谣言的传播对事件发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加深危机的影响和危害程度,不利于公众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大众传媒的发展拓宽了谣言的传播渠道,使其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更广,尤其是新浪微博作为最受欢迎的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文本节选自英国语言学家大卫·克里斯托的作品《英语——全球通用语》,本书从历史文化角度入手,结合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分析了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的演化过程,从而进一步思考全球通用语的发展趋势。本书第二版发表于2003年,本文作者选取第三章至第四章前两节作为翻译材料。在此次翻译实践中,本文作者根据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确定本文属于信息型文本,可作为科普读物或参考书,因此作者选择
十七部小说,一段美国本土裔生存史,路易斯·厄德里克(1954-)无疑是当今美国本土裔文学界广受赞誉的作家之一。在她笔下,印第安民族的故事经由纠缠交错的叙述体验、跨越种族的爱恨纠葛以及根植现实的万千思索而富于激情和洞见。作为“正义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小说《鸽灾》(2008)打响了厄德里克叩问司法正义的第一枪。该作在延续以往写作风格的基础上,以历史悬案作引,穿梭于时空之中,就种族历史和正义问题进行探讨
本论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文本选自爱尔兰作家托马斯·凯特利所著的《罗马帝国史》一书。笔者在此选取了此书第二部的第三章(下)和第四章进行翻译。这两章主要记叙了皇帝康茂德到皇帝亚历山大统治期间的历史,描绘了期间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罗马帝国的皇帝更替、内部阴谋以及对外战争。这些历史事件,在托马斯·凯特利的详细描述下,真实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在着手翻译之前,笔者阅读了大量平行文本,以加深自己对
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源自爱尔兰作家托马斯·凯特利所著的《罗马帝国史》。该书详细叙述了从奥古斯都到西罗马帝国衰亡(即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退位)期间的历史进程。笔者选取该书的第三章内容作为此次英汉翻译实践的文本。语序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一直以来都受到翻译研究者的关注。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英汉语序也存在差异,即汉语语序较固定,而英语语序更灵活。通过对比英汉语序,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取材于斯科特·凯尔索的《学会共处,增进和谐》。本文集由多篇论文组成,探讨了环境、安全、大脑研究、克服贫穷、提高教育水平等等一系列广泛的问题,并呼吁人们采取行动,集思广益,共同解决世界性问题,实现人类的和谐共生。笔者节选的其中三篇主要探讨了教育方面的问题。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本翻译实践材料主要属于信息型文本。笔者在赖斯论述的基础上,依据该理论对信息型文本翻译的要求,结合本翻译实践
在英汉交替传译实践中,语速快慢影响口译质量,由于英汉语序存在差异,语序调整是英汉交替传译中的普遍现象。本文是一项以10名母语为汉语的学生译员为实验对象的实证研究。基于对相关研究文件的回顾,本文确定对单个定语、短语定语、定语从句、单个状语、短语状语、因果状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共八种类型进行研究,利用口译实验和回顾式访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学生译员在标准语速、较高语速情况下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发布各类政策文件,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5.12地震”也促进了四川社会工作专业以及行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民办社工机构。然而,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对专业前途感到迷茫和失望,社会工作者自我职业认同不高,造成社会工作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自我职业认同应该得到关注与重视。近年来,学界对社会工作者自我职业认同的研究开始增多,但是关于组织社会资本对社会工作者
本实践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一本散文体裁的外宣书籍《中国文学课》。根据所翻译的部分,本报告节选了其中第五单元以“爱情与婚姻”为主题的内容作为分析材料。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如何使译文能够被潜在读者接受以满足他们的阅读期待,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而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就是读者的接受程度。故本实践报告将以德国理论家汉斯·罗布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接受美学”为理论视角,充分考虑潜在读者在文本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