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生态审美意识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这一背景下,运用现代生态学理论审视文学艺术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美学、生态哲学、生态文艺学等都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生态美学作为美学学科在当今时代的新发展,有着强盛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用一种生态式的思维和价值标准对审美现象和规律进行再认识,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乃至宇宙万物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生态审美意识作为生态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言而喻——既可以推动和促进生态思想的普及和接受,促使人们保护生态平衡,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态审美能力,推进生态和谐社会的建构。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文学家和历史文物研究者,不仅写出了诸多田园牧歌式的作品,享有“自然之子”的美誉,更生发出许多关于自然、生命的生态式的思考,因此,他的生态审美意识是当前研究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同时代的人们关注国家、政治,仅将自然作为人的社会活动背景之时,沈从文仍将自然放在他视野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用其独特的“乡下人”立场来关照都市与乡村,产生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深刻反思,显示出他超前的生态审美意识。同时,他的湘西题材小说中有着鲜明的“人与自然契合”的主题与追求,这也是他生态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本论文立足于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理论,以沈从文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力图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等维度对他的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内涵、特点及意义进行梳理和阐释,发掘其生态审美价值和生态智慧,对当前的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作出一点补充。论文的正文除绪论、结语外,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沈从文生态审美意识的来源与生成过程的探寻与梳理。以沈从文的生命历程(时间)为暗线,分别从自然、文化、人事、历史四个层面分析和总结了其生态审美意识的来源和生成、演进过程。自然对沈从文的影响是最初的,也是最基础、最深刻的,他是在对自然风景的热爱与体悟中产生了生态审美意识的萌芽。在自然之外,文化催发了他生态审美意识的进一步生长——湘西的神巫文化和老庄道家文化、西方浪漫主义文化等一同作用于他的思想,使他的生态审美意识具有了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支撑。同时,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经历也对沈从文影响颇深。都市的冷遇和频仍的战争使他一方面感慨于人性中的善与美,另一方面,又为部分人的虚伪、狡诈和冷漠而痛心,故而产生了对社会生态的审美批判。在生命的后期,经历时代巨变的沈从文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其生态审美意识也具有了跨越时空的内涵,走向了更为宽广的空间。论文的第二部分阐释了沈从文生态审美意识的内涵。沈从文所提出的“神即自然”“美在生命”“人与自然契合”“有情的历史传统”等观点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是他生态审美意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体现。“神即自然”关注自然的本然之美,强调了自然的独立价值,使自然脱离了工具化的认知,表现出一种非功利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美在生命”则把生命与美相结合,认为美是生命的本质意义,而生命之美就在于与神性的结合,表现出对人文生态的美的追求。“人与自然契合”一方面展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交融模式,另一方面则表达出沈从文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彼此交融的生态审美理想的追求。“有情的历史传统”是指“以情观史”,这种历史观与“事功”相对应,展现出对于人性、生命的关注与重视,充满了感性的体悟与哲理的思考,是沈从文生态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第三部分对沈从文生态审美意识的特点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沈从文的生态审美意识是自发的、混沌的,它没有科学知识作为支撑,是一种天然的、尚未成熟的、不成体系的审美追求,常常与宗教意识、生命意识等相混融,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同时,他的生态审美意识又是浪漫的和神秘的,一方面这种意识中存在着很大的想象成分,现实性不强;另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反魅倾向,敬仰和赞叹自然的神性光晕。此外,沈从文关于生态审美意识的表达有着浓郁的地方和民族色彩,故而呈现出强烈的异质性特征。最后,沈从文的生态审美意识因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反思而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时代的局限,具有前瞻性意义。总的来说,沈从文的生态审美意识以文学艺术为主要表达形式,其大量的诗性想象能够为生态文学注入艺术活力,为人们的诗意化生存提供借鉴。其对自然、生命的泛灵化认知也呈现出某种自然复魅的思索与可能,为生态美学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其他文献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管理体制,以及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本轮科技机构改革通过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旨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更好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从而实现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变革和治理能力提升。
期刊
《新刻增校切用正音鄉談雜字大全》(簡稱《正音鄉談》)是明代閩南方言區的人們為了學習當時的官話而編著的一本方言與通語相對照的雜字大全。文章以《正音鄉談》為研究材料,選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藏刻本(簡稱燕京刻本)為底本,並將其與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抄本進行對照,力求保持材料的準確性。選取其中的鄉談詞語作為研究對象,對鄉談詞語的整體概況進行介紹,討論鄉談詞語的用字情況,並對一些疑難鄉談詞語進行考釋。文章共分
学位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性、紧迫性被党中央提至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和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反复强调,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效组织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期刊
活跃于两宋之交的叶梦得,长久以来以其文学成就闻名于世。同时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化人物,他在经学、诸子、文献学、金石学等方面也都有可观的成就。由于自身的交游关系及人生志趣,叶梦得受苏门蜀学影响很深,这使得他在治学时带有包容开放、吸纳众说的特点。与苏门学者相一致的是,叶梦得虽以文人身份闻名于世,但其学问广博,在经学方面的成就同样显著。正是由于叶梦得包容的治学态度,因此他的《春秋传》与宋代道学家们的《春秋传
学位
《詩經》“二南”異文是指《詩經》的《周南》《召南》兩風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時代不同,受書寫者個人文化素養及詩學傳統的影響,輾轉引用、抄寫和刊刻,而產生的文字上的差異。《詩經》十五國國風,《周南》《召南》居首,異文量多且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詩經》的流傳狀况。論文整理了安大簡、郭店楚簡、上博楚簡、武威漢簡、阜陽漢簡、馬王堆漢墓帛書、漢石經、敦煌遺書、唐石經等出土文獻以及《經典釋文》、清儒及近現
学位
皎然身处禅宗与诗歌发展的转型期,丰富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思想的复杂,他虽儒释道兼收,但圆融兼通的禅宗思想始终是他的主导思想,其关键在于他对“禅悟”这一直觉思维方式的深刻理解。皎然较早用“禅悟”的思维方式介入诗歌艺术,这表现在其诗论及诗歌创作上。一方面,“禅悟”的思维方式影响到皎然诗论,这个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语言表达上,皎然诗论追求启发性的表达方式。禅宗认为语言文字是禅悟的
学位
赖特·米尔斯是一位以作家自称的社会学家。与主流社会学所盛行的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相比,米尔斯将目光投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自身,关注到二十世纪中每个平凡的个人。指出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已经脱离了历史语境,难以把握个人困扰与社会公共议题之间的联系,困于一种难以名状的焦虑之中。米尔斯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二十世纪科学的影响已经以暧昧的形态影响到了社会中其它领域,而社会科学也不只是它看起来的那么绝对客观。这
学位
近年来,绘本在内地广泛传播,它的教育价值也在不断得到社会认可。一线教师在课堂中纷纷尝试绘本教学,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教学理论指导,绘本在课堂教学中并未发挥真正价值,绘本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本文以绘本教学在小学低学段中的应用作为切入点,论述了绘本教学的相关概念,并通过分析当前绘本教学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研究出绘本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期通过绘本教学丰富语文课堂。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释,第一部分从绘
学位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情感教育的渗透成了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语文学科比其它科目更适合进行情感教育。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小学是基础,而且与初中、高中相比,年限也是最长的。小学又分为低、中、高三阶段,低年级学生相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情感更加迷茫,而且极不稳定,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至关重要。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找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整
学位
《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的政治小说,1898年末时始连载于《清议报》上。《佳人奇遇》上承戊戌时期梁启超变法主张余绪,又是1902年小说界革命的先声。一方面,《佳人奇遇》是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的最初灵感源头之一,是与其小说宣言《译印政治小说序》同声唱和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它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另一方面,《佳人奇遇》又是彼时期以梁启超为主的维新知识分子借径西方、振策拯溺的行为折射,翻译过程中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