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者体验的博物馆旅游认同研究——以昆明市为例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腾飞发展,中国逐渐从物质文明转向精神文明,旅游成为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后的高质量精神需求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只是局限于观光游览,旅游者对文化层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博物馆旅游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近年来成为我国旅游领域研究的新选题与新热点,博物馆旅游业成为当地城市经济创收的增长极。博物馆旅游逐渐向多元化、智慧化、网络化、科学化、现代化、娱乐化的体验式方向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旅游、旅游体验及旅游认同相关文献分析可知,学者们侧重于研究博物馆旅游开发、满意度、感知、动机及体验等,虽然有学者研究博物馆旅游体验,但基于旅游者体验的博物馆旅游认同研究鲜见。因此,选取西南重要旅游城市昆明市为研究区,基于问卷调查与参与式访谈获取一手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法等方法,假设、构建及验证博物馆旅游“体验---认同”耦合模型,探讨旅游者体验维度来揭示旅游者对博物馆旅游的认同感,寻觅博物馆旅游体验与旅游认同之间的关联,挖掘昆明市辖区内博物馆旅游开发潜力与价值,尝试为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昆明市辖区内博物馆的种类包括综合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科学与自然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昆明市辖区内的博物馆主要集中在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以及呈贡区,其中五华区的博物馆分布最为集中,少数博物馆位于安宁市、晋宁区、石林彝族自治县以及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昆明市辖区内博物馆旅游发展具有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文化优势,明晰了昆明市辖区内博物馆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不平衡;欠深度开发,尚未完全实现智慧旅游;未充分突显云南特色文化的问题。(2)从调查问卷中“了解途径”“出游原因”“出游时间”“出游频次”“喜欢类型”“了解认知程度”的统计分析,发现受访者中有65.21%的旅游者选择网络(旅游APP/微信),占比最高;旅游者进行博物馆旅游活动的主要原因为学习知识,其次为了解历史文化;旅游者进行博物馆旅游活动的频次主要在2-3次。旅游者进行博物馆旅游活动时,花费时间在1-2小时之内的旅游者最多,花费4小时以上的旅游者占比最少。选择十一假期出行的博物馆旅游者占比最高,为71.85%;旅游者对综合类型博物馆最感兴趣,其次为自然类型博物馆、革命纪念类型博物馆,中意民俗类型、文艺类型博物旅游者占比最少;大多数博物馆旅游者表示对昆明市辖区内博物馆旅游略知一二。(3)旅游体验分为服务体验、感知体验、教育体验以及文化体验,旅游认同分为地方认同、自我认同、情感认同以及历史认同,昆明市辖区内博物馆旅游“体验—认同”耦合模型的16条假设因果关系路径中,服务体验对于博物馆旅游地方认同、自我认同、情感认同有正向影响;感知体验对地方认同、自我认同有正向影响;教育体验、文化体验对于博物馆旅游地方认同、自我认同、情感认同以及历史认同均有正向影响。通过所构建的昆明市辖区内博物馆旅游“体验—认同”耦合模型,从战略层面、执行层面以及管理层面,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认同度耦合协调水平,为发展博物馆旅游提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参考建议,促进都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以期提升博物馆旅游的口碑、重游率以及核心竞争力。
其他文献
云南松林(Pinus yunnanensis forest)是中国西南地区分布最广泛的持续性森林类型,对其现状群落稳定性的研究,可拓展对该植被成因的认识,并为云南松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生态位模型、景观格局、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群落特征、植物功能性状、种间竞争多个视角,在地理分布、植被景观、群落特征、群落内种间关系多个尺度上,对云南松林群落稳定性的成因进行系统研究,其结果如下:(1)云
学位
RCEP的签署及生效意味着极具发展潜能的自由贸易区诞生,其能够促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提高、区域一体化市场形成的同时,推动东亚区域实现更加紧密的贸易合作和产业分工,促进价值链的延伸和细化。光电设备制造业作为生产网络复杂、生产分割性较强的高端制造业,一直以来是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部门,RCEP的建立极有可能对我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产生影响,而探究该影响将为我国关键行业摆脱低端锁定
学位
乡村产业发展是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亦是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帮助农户突破因贫困限制带来的资源配置与转换不足,帮助农户分散生计风险,提高生计收入。根据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生计资本代表着农户发展生计的能力,是农户实施生计策略的基础和起点。劳动力转移构成了农户生计资本变化和重组的环境变量,而生计资本的变化决定了生计策略的实施方向。本研究聚焦于劳动
学位
湖泊与流域内人口的生产生活相关,其水质安全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会受到流域内污染入湖量、气象、水文节律及地形、土壤、土地利用等多因子的影响。因此,分析湖泊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得到影响湖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能为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控、水环境质量的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本文通过在洱海湖中布设11个采样点,在主要入湖河流入湖口河湖水质混合均匀处布设24个采样点,经2017~2019年逐月采
学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水平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从1988年开始提出高新区这一区位导向型政策。国家高新区作为结合科技研究和市场生产的空间载体,承担着我国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是我国各个地区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示范区和先行地。到2018年末,我国共建有169个国家高新区,在各项经济指标上,国家高新区均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
学位
径流的变化会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造成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进而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类生存产生深远影响。盘龙河作为跨境河流红河的支流,地表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流域内存在洪旱灾害、供水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盘龙河为研究对象,利用干流控制水文站点龙潭寨站和天保站1958-2015年的径流和洪水数据,分析两站点年、月、日不同尺度径流的演变特征,选取洪水
学位
社会经济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会导致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变化,进一步影响到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明确红塔区面临的主要土地生态安全问题,促进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协调土地生态安全与城镇化发展。本文以经历快速城镇化的红塔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2009-2018年红塔区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然后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接着采用综合修正的当量因子法和防护成本法对红塔区的
学位
研究滇池流域主要土壤类型降雨-产流-产沙特征及其差异可为因地制宜水土流失防御设计和建立土壤侵蚀模型提供理论支持。文章以滇池流域红壤、紫色土和黄棕壤三种主要土壤类型(占比69.19%)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10、30、40 mm/h)和坡度(5、10、15、25o)下的坡面水文效应及其差异。模拟降雨试验过程中定时收集泥沙水样,以定量分析相同条件下三种土壤类型降雨-产
学位
长时序监测与科学评估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分布与强度变化,对于自然保护区管理与规划至关重要。夜光遥感技术为监测评估保护区人类活动提供新的可能,但现有的夜光遥感影像数据集缺少时间序列一致性,且在高原山地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的时空量化方面存在不足。为此,本研究基于DMSP-OLS和NPP-VIIRS夜光遥感影像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构建1992年至2020年长时间序列夜光遥感影像数据集,并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人
学位
制造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步放缓,许多制造业企业开始偏离主业,进入高投资回报率的房地产行业。制造业企业在有限资源约束下进行房地产投资势必会对其主业绩效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R&D投入产生影响,根据创新理论,这将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主业的长远发展。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