炔基环丙烷衍生物扩环反应与乙烯基环丙烷衍生物环加成反应的方法发展和机理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v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丙烷及其衍生物是活泼的小环化合物,可以发生多种类型的扩环和环加成反应,被广泛用于合成中环和大环化合物。与双键类似,三键也能作为活化基团来活化环丙烷。在过渡金属的促进下,炔基环丙烷衍生物可以发生扩环、重排等反应,主要生成四元和五元环化合物。发展新的合成环状化合物的反应将为合成天然产物与药物分子提供新的方法,因而进一步研究炔基环丙烷的反应性质,开发出新颖和高效的构建环系结构的方法学,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博士论文主要围绕炔基环丙烷参与的扩环反应和烯基环丙烷参与的环加成反应这两方面进行展开。   在第一章中,简要介绍了环丙烷的结构和基本反应性质,并归纳了一些重要环丙烷衍生物参与的环加成和扩环反应。同时还特别针对乙烯基环丙烷环加成反应和炔基环丙烷成环反应的进展做了总结。   在第二章中,较为深入地研究了非活化炔基环丙烷的扩环反应。利用正离子诱导三元环扩环和亲核试剂捕捉的策略,以磺酰胺为捕捉剂,成功地发展了一类新颖的Au(Ⅰ)催化的非活化炔基环丙烷扩环生成亚烷基环丁胺衍生物的反应。之后,以1,3-二羰基化合物为碳亲核试剂,又发展了一类质子酸(TfOH)催化的非活化炔基环丙烷扩环/C-C键合成/醚化成环的串联反应。该反应可以一步生成结构独特的4,5-并环多官能化二氢呋喃衍生物。   在第三章中,通过量子化学的DFT计算,对Au(Ⅰ)催化非活化炔基环丙烷的扩环反应进行了机理上的研究,获得了反应的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反应主要经历了配体交换、1,2-烷基迁移、亲核试剂进攻和OTf协助的氢迁移这几个重要步骤。此外,通过分析势能面和驻点的结构,对产物双键的构型和底物的取代基效应等现象进行了合理地解释。   在第四章中,进一步研究了2-取代乙烯基环丙烷衍生物的分子内[3+2]和[5+2]环加成反应,探讨了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实验发现反式-2-烯基乙烯基环丙烷C2位的取代基能够影响[3+2]环加成反应的模式:当取代基为芳基时,反应生成5,5-并环产物。而当取代基为烷基时,发生另一新型的[3+2]环加成反应,生成[3.2.1]-双环骨架的环加成产物。在顺式-2-取代乙烯基环丙烷发生的分子内[5+2]环加成反应中,取代基的兼容性较差,炔基不能代替烯基作为二碳组分参与反应。   在第五章中,通过DFT计算,对[3+2]和[5+2]环加成反应进行了机理上的研究,获得各自最优的反应势能面。研究发现这两类反应均经历配体交换、三元环开环、烯烃插入和还原消除等步骤,生成相应的顺式5,5-并环和顺式5,7-并环产物。此外,通过势能面的对比分析,阐明了生成反式5,5-并环和反式5,7-并环产物的不利因素,与实验结果相对应。
其他文献
郑州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队进驻中牟县姚家乡的姚家村、罗宋村、七里岗村以来,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了好的成效。他们认真帮助农村进行村级组织
大环化合物在超分子化学研究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一类新型的大环主体化合物杂原子桥连的杯杂芳烃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的工作集中于研究
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日趋突出,我国作为石油短缺大国和消费大国,迫切需要寻找可替代能源。乙醇作为一种燃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生产乙醇的方法不仅消耗大量的粮食,而且对环
本论文设计、合成了系列新型的光响应水溶性共轭聚合物,针对它们在细胞成像及抗菌、抗癌领域的应用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设计、合成了新型阴离子水溶性共轭聚噻吩和
金属抗癌药物在治疗临床癌症中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是抗癌药物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金属抗癌药物进入人体后,会与蛋白质发生广泛的相互作用,研究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理解金属药
本论文由两个部分构成,首先介绍了木姜子(Litsea pungens)的化学成分研究;其次综述了樟科中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木姜子(Litsea pungens)系樟科(Lauraceae)木姜
由于有机半导体硅材料在非线性光学材料、微电子器件、传感器以及生物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前景,这使得有机半导体硅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表面的反应性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针对水饱和硅(100)表面和氢原子钝化的硅表面上分子线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计算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两个研究内容:一是不饱和有机分子在水饱和的Si(100)表面上的自由基链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二是H-
吸水树脂堵漏技术由桥塞堵漏衍生发展而来,是一种以桥塞堵漏材料为骨架,以吸水树脂堵漏剂作为变形填充材料的堵漏技术。吸水树脂具有弹性变形、吸附缠绕、吸水膨胀等特性,相较于
天然高分子的静电纺丝相比起合成高分子更为困难,本课题系统的研究了几种天然高分了无纺布的电纺制备及其生物物理性能。   1.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环境友好条件下实现
本文将TiO2纳米粒子和弱聚电解质在电极表面构筑层层组装(LBL)薄膜,实现了电活性探针在薄膜电极上的pH敏感的“开关”效应,并用来调控生物电催化。还将肌红蛋白(Mb)和胶原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