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改革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值税税制改革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件货物的每个生产经营环节,都需要按照该环节上的增值额逐次征税。自1979年引进增值税以来,中国的增值税涉及到一系列改革。1993年税制改革,增值税成为改革重点。2004年7月试点生产型增值税转消费型增值税的增值税转型改革,2012年1月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税制改革。在营改增之后,增值税依然经历了几次重要变化,如2018年调整部分行业增值税适用税率、2019年调整部分行业的增值税适用税率和实行增值税留底退税制度。现有增值税改革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增值税改革是否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是否提升了企业价值、是否改善员工工资水平和提升企业创新等方面,少有文献研究增值税改革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当前,中国面临比较优势产业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企业出口多元化水平和出口质量亟待提升的问题。研究这些重要改革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对于中国实现出口保稳提质和质量强国建设的目标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增值税转型和营改增两次重要的税制改革试点,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数据,利用税制改革构成的自然实验,研究这些税制改革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具体来说,本文分为四个方面来考察中国税制对出口的影响。首先,本文研究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包括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影响,重点研究增值税转型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贸易额的影响。本文还研究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出口总数量和出口种类的影响。其次,本文研究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出口质量的影响,包括对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固定资产规模企业的影响以及增值税转型影响企业出口质量的机制。然后,本文研究营改增对企业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包括对不同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盈利能力、不同生产要素密集类型企业的影响以及营改增影响企业出口贸易额的机制。本文还研究了营改增对企业出口种类的影响,包括对不同融资约束、不同盈利能力企业的影响以及营改增影响企业出口种类的机制。本文还比较了增值税转型和营改增对企业出口贸易额影响的机制。最后,本文研究营改增对企业出口质量的影响,包括对不同融资约束、不同中间品投入占比以及不同盈利能力企业的影响以及营改增影响企业出口质量的机制。本文还比较了增值税转型和营改增对企业出口质量的影响机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文发现增值税转型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种负向影响来自于规模经济导致的出口单价的降低以及工业总产值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工业总产值的提高。我们进一步发现,增值税转型对非国有企业、较低固定资产企业的出口贸易额有显著负向影响。第二,本文发现增值税转型抑制了企业出口质量升级,这种负向影响来自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单位工业中间投入减少以及企业人均工资减少。我们还发现增值税转型对非国有企业、较高固定资产规模企业出口质量有显著抑制作用。第三,本文发现营改增对企业出口贸易额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企业出口种类有显著负向影响。营改增对非国有企业、较高盈利能力企业口贸易额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较高融资约束企业、较低盈利能力企业出口种类有显著负向影响。营改增通过提升企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减少企业出口种类,通过扩大企业出口退税范围和企业减税渠道提升企业出口贸易额。我们通过机制对比发现营改增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出口贸易额影响的结论并不冲突。第四,本文发现营改增对企业出口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营改增对较低融资约束企业、较高中间品投入占比企业以及25%分位数以上盈利能力企业出口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营改增通过提升企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和进口中间品质量升级来促进企业出口质量升级。我们通过机制对比发现营改增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出口质量影响的结论并不冲突。本文的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内经济活动的影响,对开放经济部门很少涉及。本文从开放经济部门角度出发,将增值税转型和营改增纳入同一框架,分别利用增值税转型和营改增这一自然实验,对增值税改革政策对企业出口的影响进行准确识别。同时,对比这两次增值税改革影响企业出口的机制,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增值税税制结构转换的路径特征,这能为以后其他税种的改革提供研究经验。其次,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的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本文基于两次重要增值税改革试点政策,分别研究了增值税转型和营改增对企业出口规模、出口种类和出口质量的影响。此外,在研究方法方面,为了准确估计税制改革对出口规模、出口种类和出口质量的影响,本文利用两次税制改革作为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从而减少内生性问题和参数估计偏差。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购物的普及,消费更加便捷,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满足各种需求。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网络零售市场不断创新产品设计、服务内容、营销手段、商业模式等,极大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由此加剧了消费者经济压力和购买欲望之间的矛盾。当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到“等攒够钱了再买”、再到“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分期
学位
目前,全世界均受到经济危机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经济危机带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萧条、收入锐减等消极影响。而新冠肺炎疫情则加重了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市场的进一步萎缩。大部分国家出现GDP负增长和失业率攀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组织机构改革、裁员降薪等措施来应对来自外界的双重冲击。外部带来的不确定感上升也造成了组织内部竞争加剧,员工“内卷化”严重。为了规避被减薪或裁员的不确定感,当员工个人价值观与
学位
居民消费环境(Consumer Environment)是指直接影响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具有外在性和客观性特点。优化消费环境对于扩大有效需求、提升消费者信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居民消费需要由追求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反映消费环境对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和消费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满足程度,有必要丰富居民消费环境内涵。其中,消费环境对消费者美
学位
我国《民法典》确立了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但对商事规范的“统摄”难称完美。同时其第10条做出了突破性规定,确立了习惯的(补充性)法源地位,商事习惯也由此获得了“入法”的可能。但《民法典》确定的规则过于原则化,因此需要就商事习惯法律适用的相关规则进行讨论并进一步细化。本文在明确商事习惯定义与识别标准的基础之上,对商事习惯与《民法典》如何“契合”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即明确商事习惯“入法”的实然空间与需求,
学位
银行业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支柱,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体经济配置金融资源、提供支付体系、以及运营各种金融市场部门,如货币、信贷、债券和外汇市场。在一个经济领域,银行系统越稳定,就越能稳定地发挥作用并促进经济发展。亚洲新兴经济体正在更多地融入全球经济。此外,亚洲新兴经济体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新兴亚洲国家面临的挑战并不相同,但是他们在宏观经济和金融领
学位
从证券监管实践来看,股权代持现象并非我国所特有,世界各国、各地区均广泛存在。同时,股份代持行为并非当然违法,甚至对外投资所形成的股份代持行为还有利于保护国家利益。在法律规范层面,尽管承认封闭公司隐名出资行为的有效性,但公众公司股份代持行为涉及到国家证券市场稳定与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规范构造可能性。同时,本文注意到公众公司类型与股份代持法律效力密切相关,因此,根据公众公司是否进行公
学位
公司合规作为社会成本向组织内部转化的制度工具,要求通过组织内部的治理机制将未然发生的潜在违规行为进行预防和控制,以避免或降低公司违规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在公司合规制度的要求下,确保公司合规的合规义务必须在公司的组织体系内予以落实。董事作为公司组织中核心关键的经营管理主体,其所作出的经营决策、实施的管理行为将直接影响公司的运作和走向,所以董事对于公司合规的有效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从顾及社
学位
在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的数字时代,顾客通过数字渠道广泛参与了产品设计、创新、推广等多个企业经营环节,凸显出顾客独特的生产价值。学者们常将这类顾客看作“准员工”“无酬雇员”“工作的消费者”等,并呼吁进行全面顾客价值开发。但顾客毕竟不同于员工,虽然可以不用支付较高的人力成本,甚至大多时候免费使用了这种劳动力,但也正因为缺少正式的劳动关系,企业难以有力控制这些“无酬劳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不断
学位
农村金融协同治理法律机制是在法治引领下,针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消费者及农村金融协会等多个主体,采取沟通、协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共同参与到农村金融事务的治理过程中,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生态优化、风险防范、金融市场健康繁荣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安排。包括金融监管、金融规制、金融司法和法律评价等法治方式,主体、法权、关系、工具、程序、信息等各种制度要素以及主体权责、运行、保障、共享等若干
学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深入开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持续增加,给非洲国家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已有研究也验证了FDI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发现FDI能够增加工资,促进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推进经济一体化,进而刺激经济增长。除了对增长的积极贡献外,长期而言,FDI对一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FDI对贫困减少、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