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与艾丽丝·门罗女性“逃离”母题比较研究——以《妇女乐园》《逃离》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cil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家苏童与艾丽丝·门罗创作相似性很多,前者坦言自己对后者的喜爱并选编其短篇小说。更重要的是,两人作品集《妇女乐园》和《逃离》都关注“女性出走与逃离”的话题。故本文试从比较文学“主题学”角度出发,以“逃离”母题为切入点,以苏童《妻妾成群》《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红粉》与门罗《逃离》《机缘》《匆匆》《沉寂》《激情》《侵犯》《播弄》《法力》为研究对象,同时运用“平行研究法”并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波伏瓦女性主义等理论,探究该母题在中西当代不同性别作家同题材创作中的具体表现,进而深入理解二人笔下女性“逃离”形象所蕴藏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心理内涵,以及体现于其中的共通性人文关怀和心灵气质。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论文选题缘由与创新之处,并详细梳理有关苏童、门罗及其女性“逃离”文本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第二部分针对学界诸多文章存在的逃离主题或母题混用现象,文章将以乐黛云、陈惇、陈召荣等学者理论著作为基础,明晰主题、母题概念及确定“逃离”之“母题”属性,并据陈召荣《流浪母题与西方文学经典阐释》概述其渊源、流变(荷马、圣经传统与写作者的流浪人生和作品的流浪情结)。第三部分从苏童女性人物塑造相似概念的辨析、二人作品女性“逃离”原因(性格、环境因素),方式(告别、自闭),结果(死亡、回归、堕落)和梦境的分析(愿望的满足;精神、躯体刺激均可成梦;象征表达着性内容而荒谬处喻义深刻)以及波伏瓦女性主义理论的实践(女人非天生而乃后天造就;其厌恶拒绝自身性别身份;未婚女性掌握性主导权以对抗被动性命运而已婚女性常陷入性冷淡和病态依恋困境)和作家“女性观”的比较(人性之恶)等层面入手解读二人女性“逃离”文本。第四部分重点梳理“逃离”母题在中国与加拿大现当代文学的书写状况,并将其与苏童、门罗“逃离”写作加以对比,理解二者间的承继关系有助更好地把握二人“逃离”写作的内涵(暴力记忆、病痛折磨、现代人的焦虑困惑、地理边缘性体验及身份建构等)。第五部分归纳总结全文论述内容,并涉及二人同一母题创作下作品“主题”差异的简要分析(女性成长或悲剧)。
其他文献
以巫为突出特征的巫文化是屈骚生成的土壤,然而,巫文化到人屈骚注入了会么才使其获得了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该文认为,形成于巫文化并于 传承的性恋原型是一个 值得注意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带动我国广播电视报业创造出辉煌的业绩,80年代到90年代,是广播电视报的黄金时期。90年代以后,城市晚报、娱乐报、都市报异军
金秋10月,阳光灿烂,丹桂飘香,由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广告协作网主办、大河报社承办,为期三天的第十七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经营峰会,10月16日在郑州大河锦江饭店拉开帷幕
近年来,儿童文学在教育上的认知、德育、审美功能已得到普遍认同,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在1999年的《香港学校课程整体检视改革建议》中特别提出了语文教学必须要“加强中国文学
白居易是中唐诗歌革新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歌浅近通俗,在当时以及后代都深受读者喜爱。宋人尤爱白居易,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羡慕白居易闲适的生活,也为他旷达适意的人格魅力所折
本文以主位-述位理论为指导,对对外汉语教材中说明性语篇的主位选取特征和主位推进主要模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通过对相关中介语语料的分析,找出留学生学习说明性语篇的习
学位
期刊
在中国古代诗史中,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或谓它“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或称其“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对这样一部产生于“乱世”、且意
《聊斋俚曲集》(以下简称《俚曲集》)是中国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用当时淄川方言编写的说唱故事集.该文选取该书比较典型的十种语法现象,利用有关文献和当代活的方言资料,采
该文分三大部分对萧红的小说创作进行分析与研究:一、生命审视与体悟.二、生存困境剖析.三、女性命运的垂问.其中第一、二部分分别从生命、生存两个视点对萧红的作品及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