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激励与约束措施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农户认知的中介作用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Vincent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资源、环境不断面临威胁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急需向绿色化转变以破解“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境。其中,使用生物农药是实现环境保护、农药减量增效的一种有效方式。多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与约束措施推广生物农药,然而我国生物农药市场占比依然较低,呈现出“叫好不叫卖”的尴尬局面。那么,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措施是否促进了农户采用生物农药技术?如果有促进作用,其影响机理是什么?如何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厘清上述问题,有助于完善相关激励约束长效机制,有效促进农户采纳生物农药技术,进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基于此,本文利用湖北省、河南省738份微观调研数据,从政府的引导和规制出发,分析外在激励与约束措施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根据农户不同特征,分组讨论了各项措施的影响差异和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外界信息—个体认知—行为决策”的传导路径,进一步探究农户认知在政府激励与约束措施影响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调研样本中已有超过半数的农户采纳了生物农药,这类农户大多愿意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并在自家所有土地上实施相同的施药策略;调研地各项激励与约束措施的实施力度并不高,但与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农户采纳生物农药的可能性随激励与约束力度的增强而提高。第二,技术培训、政府宣传、政府补贴、生产监管、政府处罚均能显著地提高农户采纳生物农药的可能性,证实了政府的正向引导与反向规制能够促使农户用药向绿色化转变;不同激励与约束措施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的影响大小存在差异,边际作用大小排序为:政府处罚>政府宣传>技术培训>生产监管>政府补贴;此外,农业支出、劳动力数量、作物品种、耕地质量、种粮目的以及生产稳定性情况也会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第三,针对不同特征的农户群体,政府激励与约束措施对其生物农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区别。本文根据受教育程度、种粮目的、生产稳定性对样本农户进行分组回归发现,政府补贴和生产监管更容易影响低教育水平农户,而技术培训对高教育水平农户的作用更明显。各项激励与约束措施均能有效促进以销售为目的的农户采纳生物农药,而对口粮农户而言,只有政府宣传和政府处罚对其行为起作用。低生产稳定性的农户是否使用生物农药仅依赖于政府补贴的强度,而当农户具有稳定生产意愿时,各项激励与约束措施对其行为均有效。第四,农户认知在政府措施与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即激励与约束措施会通过生产成本认知、预期收益认知、自我能力认知以及生态环境认知对农户使用生物农药的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并且,不同激励与约束措施的作用路径不同,技术培训通过改变自我能力认知影响采纳行为;政府宣传和政府处罚通过预期收益认知和生态环境认知的变化影响采纳行为;政府补贴则是通过生产成本认知、预期收益认知以及自我能力认知三条路径影响采纳行为。总体而言,激励措施不仅直接影响农户行为,还会通过改变农户认知情况对其行为产生间接效应,约束措施则表现出强制性特征,对农户行为的直接影响更为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应从完善激励与约束措施、制定差异化推广策略、构建多元干预机制三方面促进农户采纳生物农药。一是要积极拓宽激励措施形式,明确约束措施的界线,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不断优化其结构,增强激励与约束的协同效应;二是要结合农户实际需求和心理认知的变化,通过差异化策略增强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激发农户使用生物农药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三是重视其他主体对农户行为的互补作用,通过市场、合作组织、社会环境全面地对农户行为加以引导和约束。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和框架,以湖北省秭归、建始两县下的7个镇中20个行政村的部分安置点作为调查区域,以秭归、建始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利用5类生计资本禀赋的指标权重框架,观察和研究搬迁工程实施后,样本农户家庭的实际生计情况和生计资本的后续变动幅度。研究发现,搬迁后农户的生计资本出现增长,搬迁前后金融资本值提升幅度最大,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值也有一定的提升,但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值出现了不
学位
中国是农药施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且农户低效施用农药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危害了人民身体健康、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了粮食安全。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通过培训农户,提高农户的环境认知和技术认知水平,引导农农户自觉实施农药绿色施用行为,是从根本上推进农药减施增效的途径。然而,传统的培训方式存在组织难度大、成本高、培训覆盖面小等问题。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培训能够作为传统培训的良好补充,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因此,研
学位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大型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输量、出行效率、节约能源、安全保障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城市轨道交通的这些特点能够最大化地促进城市土地高效节约利用,使城市土地的整体布局更加完善合理,同时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问题。除了城市轨道交通本身所具备的极强的运输能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还能吸引大量的人流量,形成集聚效应,带动周边物业的发展,在良好区位优势的推动下使得沿线土地价值有所提升,
学位
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人口红利日渐消失,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等一系列人口问题层出不穷。为应对人口问题,提高新生儿出生率,国家自2011年起连续调整生育政策,不断放宽生育限制,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低生育意愿已成现实。国内二孩生育意愿主流研究更看重育龄人群,且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西化取向较重,不管影响因素还是政策需求研究都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进行的,基本着眼
学位
2020年上半年我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为了防疫抗疫很长一段时间都待在家里,足不出户,互联网成为人们与外界交流以及获取娱乐的主要媒介。其中,游戏直播行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疫情期间上网看游戏直播,成为很多网民在家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人们只要拿着一台智能手机,打开游戏直播APP就能随时随地参与游戏直播。用户透过游戏直播平台观看各种类型的游戏直播和电竞比赛,通过自我展现和自我表达,在直播间里用
学位
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与升级,促进了网络经济的迅速蓬勃发展,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已经不再是互联网刚兴起时的绝对竞争关系,而是逐渐在发展中趋于平衡与融合。市场竞争的日益升级,相关零售企业不断地拓展与改善自身的销售模式与营销策略,也带动消费者养成了多元化方式采购食品的行为习惯。线下实体门店与电商网络平台两种购物情境存在着诸多不同点,而情境因素对于消费者选择偏好的影响较大。基于此,本文关注
学位
我国园艺学学科已有百年发展历史,作为实力强劲的的农学类一级学科,学科整体水平已跻身世界同类学科先进行列。园艺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孕育了独特的学科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科成员,为学科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维持学科稳定。国家“双一流”战略为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其中,学科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科“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视域下解锁我国园艺学学科的“文化基因”,探索学科文化建设新路径
学位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中国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催生了高达3.76亿的旅居者群体,他们大部分是远离家乡的旅居者,例如跨市甚至跨省工作的上班族或打工族、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等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一方面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0%-30%。但同时,也带来了流动人口和旅居地环境文化不相容甚至冲突等社会问题。当旅居者在旅居地感受到地域文
学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水平的快速升级,“垃圾围城”现象己成为当前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垃圾分类对于解决“垃圾围城”困境、培育居民良好的环境习惯、促进生产方式转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居民的环境价值观不同、垃圾分类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社会资本的治理效率不足、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导致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效能感不强,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城市
学位
新时代以来,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各种制度规范也在日趋完善。今年我国颁布施行的《生物安全法》是我国在生物安全治理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及管控风险方面有重大意义。但是,我国与目前国际社会中大多数国家一样,在生物安全风险转化为现实中的损害时,就其侵权主体设定、责任范围划分、因果关系确定等损害赔偿制度尚未能完善。损害赔偿制度是生物安全法贯彻实施和生物技术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依托,但
学位